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新特点、新观念、新教法

(2008-11-09 08:01:40)
标签:

教学研究

教育

分类: 教余反思

一  新特点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江平主编),因教学内容的时代特色和编写体例的新颖独到,被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和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培训广泛选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以下简称“新教材”),表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理论性。新教材以当代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为主要支柱,渗透了小学语文教育的课程论与教学论、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国外语文教学的思想和启示等。新教材还渗透了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研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等有关理论。对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师范生积累并形成小学语文教育的理论素养,打好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理论基础或底蕴。

 

  2.开放性。首先是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即根据当代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研究新课程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不仅仅培养师范生的语文教学能力,也能使他们加深对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全面的现代教师素养。此次是教材的内容框架具有开放性,即在其基本框架下,教师可以吸收语文教育改革的新经验和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充实、完善、发展教学内容,使学习内容与时俱进。第三,“阅读导航”的设计,开阔了师范生的阅读视野,引领着他们阅读、思考、探究。

 

  3.实践性。新教材不仅进行相关理论的阐述,还在教材中例举了许多鲜活的教学案例(教学实录、实践材料和教学经验等),与理论紧密结合,增强师范生对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的了解。又通过“理解·探究·实践”,指导师范生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导师范生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师范生进行时间训练等。从而,使师范生掌握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与科研的常规与方式,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实际能力。

 

  4.创新性。一指教材内容有许多地方有些创意与出新。如,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综合性学习指导,国外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研究等。二指教材的体例和表述方面有新意。体例上,以“学习提示——章节内容——阅读导航——理解·探究·实践”呈现;表述上,尽量以案例分析为引子,来分析、引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范式,分析、引证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

 

  5.生成性。既指教材内容随着小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发展和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深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可以生成、发展,重组、完善。又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和自身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状况,根据师范生的需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生成,阐发、充实教学内容。

 

 二  新观念

 

 国内学科教学法课程教学和新课程教师培训的成功经验给《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教学以启示: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讲究实效性,教师必须树立适应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新理念,变革教学观念——用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进行《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教学,把教学内容置入师范生的新课程教学实践情境中,让师范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感悟,使教学起到熏陶感染、示范引领作用,真正达到为了每一个学生都在成长的目的。

 

  1.建立新的师生观,践行新课程理念。

树立什么样的师生观,决定了教师是采用以“教”为主、还是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按教材照本宣科,还是根据师范生的实际和需求选择、整合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新课程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体验学习、实践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因此,教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教师,首先应在教学中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高高在上的权威”转化为“师范生学习的协助者、促进者”。此次,教师要积极创设活跃、宽松、平等和谐的教学情景,为师范生提供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2.建立新的教学观,引领学生自主发展。

师范生在学习《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之前或同时,学习了有关教育理论、教学理论等;他们在十几年的学习中,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的感性经验,因此,教师要把师范生也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分析师范生的学习准备,根据用新课程理念规划、设计的教学计划组织师范生的设计教学方案、模拟教学实践、评析教学案例、参与探究性评议等实践性活动。教师要在教学中,观察师范生的表现和变化,参与他们的讨论,记录他们的话语,思考他们行为背后的思想、情况、态度和潜能等,用恰当的方法和语言激发师范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其积极反思、提出问题、参与研讨和主动实践等,促进师范生与教师之间、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思想交锋,并在互动中生成新问题,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实践、新课程教学的具体演练。

 

  3.建立新的教材观,拓宽学习领域和空间。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一书是师范生积累并形成小学语文教育的理论素养,形成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与研究的实际能力的主要凭借,但肯定不是唯一的凭借。除《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外,其他研究小学语文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书籍、报刊杂志(含文本、电子)等,小学语文教师的经验、总结和实践(含文本实录、视频录像)等,都是这门课程教材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因此,教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教师,一要向师范生推介“阅读导航”所列专著,激发师范生阅读的兴趣、思考的动机。二要为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适应课改发展的报刊杂志、经验介绍、实践推广等,丰富师范生的实践经验。三要开设学生需求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知识拓展和前沿动态等,培养具有创新性的未来教师。

 

  4.建立新的教学评价观,进一步提高教学效能。

评价是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反馈与调节的功能,教师的评价理念制约着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师的评价理念影响着教学方案的实施和教学的效能。传统的学习评价,注重对师范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关注的是学习结果。常采用书面考试的方法进行测量;有时采用问卷调查、教学设计考试等方法,进行即时评价,漠视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表现和行为变化,忽略教学之后的深度了解,多不采用现场评价和滞后评价。以新课程实施为主体内容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教学评价和学习评价,应建设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师范生成长过程记录》,实现对教与学的全程性评价,做到诊断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三   新教法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长达400页,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必须打破常规,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我们培养的师范生不能快速适应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新课程教学技能方面的能力缺失。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真正变革。因为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先导。教材、教师、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三个要素,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因此,《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教学,主要受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材、教师和学生等因素的制约。转变教学行为,必须整体考虑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并将其细化为具体的方法和手段。

 

1.自学辅导法。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采用自学辅导法,能够有效解决教学内容多与教学时间较少的矛盾。我对自学辅导法实施要点的教学体会是:1教学步骤:课前预习(前提)——质疑问难(关键)——合作研讨(重点)——探究阅读(拓展)。2适应对象: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小学语文课程,小学语文学习,小学语文教育研究,小学语文教师等。3教学实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预习后的疑问,确定教学重点。教师抓住重点讲解,引导师范生讨论,并在师范生讨论中辅以教师的指导,再引领师范生课外的拓展阅读。

 

2.任务驱动法。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法,即让师范生带着实践任务去思考、去实践。如第五章的内容,主题是小学语文识字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的教学理论和实施建议,侧重于教学实践。因此,我以“学习提示”和“理解·探究·实践”为线索,结合深入小学课堂搜集的信息,梳理出师范生学习的任务,或教学环节、方案的设计,或模拟教学实践(上课),兼以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意识的推介与任务相关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课堂片断实录(或视频)等,帮助师范生模仿、反思、分析、比较,领悟学习内容。

 

3. 实践研修法。

我们的教学培养的是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他们教育素养的养成和教学能力的形成,光靠教师的知识传授、有指导的技能训练是永远不够的。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应该是,也必然是不可不做的选择。因为,没有学生的课堂是不存在的。为此,我们充分发挥试验基地(附属小学)的作用,有计划的安排师范生到基地去见习、实习,通过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说课、批改作业、教研活动等,以此解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现实针对性不强、方法适用性不足、案例滞后性和探究苍白性等问题,培养适应本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需求的未来教师。

 

4. 网络交流法。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的专业网站(论坛、博客)越来越多、越精彩,如人教网、新思考网、中国语文网等,它们是《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的主要学习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使“阅读导航”和“理解·探究·实践”中的有关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教学论坛(或专题博客),引领学生在论坛、博客上袒露认识、生成观点、交锋思想、分享智慧。既有利于师范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有利于语文教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也为培养学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供了平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