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遥古城民居的院门为何是偏门

(2013-05-16 12:58:42)
标签:

门窗

方向

隐私

大商

厕所

分类: 平遥的故事

http://s2/mw690/4e97cb55tdccebfb90f61&690民居是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民居是古城的一大特色。全城共有四合院3797(包括一小部分属于非民居)。其中保存价值较高的民居有400余处。四合院又分为一进院、二进院和三进院等多种结构,每个大院内的各小院之都级有门相通。四合院外形具有三大特点:一是院子都呈长方型,二是进门后每个小院逐级抬高__2个台阶,利于雨水往下流而排出院外,从而产生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成语。三是院内建筑物都左右对称,若为单数者如门则要建在中轴线上。院子的正房也称上房,位于院内最高处,是整个四合院里建筑最宏伟高大的房子,一般为3----5间,中间房屋开中门向外,而两边房间的门则不直接对外,而是由内对称地向中间屋里开。四合院里其它房屋的外形不仅左右对称、数量相同,而且连其门窗的数量与结构也都完全一致。唯独每个四合院只有的一个对外院门却大多为偏门,这个门与院内别的门不同,具有很多独特的功能和象征。

首先是院门的位置特殊,除县衙、庙宇和一些大商号的院门设在中间外,大多数民居院子的那道临街门都为偏门,而且都建在临街院墙的最左边。这样就使进出院子的人面对着院门发生了方位变化:即从院子里出去时走的是左门,而进入院内时则为走右门。依据中国人的传统风俗观念,认为左为上、右为下,也就是说院主人出门时走左门有吉祥之意,成语"出门见喜"即由此产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进入建筑物内或上面时要向左转或盘旋而上的习俗。如要登上遍布全国各地的古塔的上层时,必须通过塔内向左盘旋的楼梯才行;现代的住宅楼房,楼梯的拐弯处同样是向左转;一些宾馆、礼堂的旋转门也无一例外地是向左转。平遥古城进院时走右门,必须经过门庭和左拐走一段路,从而形成了向左转的传统习俗,然后才能到达院的中间,并沿着院内中轴线继续往里边走去。由于越往里的院子越高,所以也符合左转弯后才可向上的习俗。http://s15/mw690/4e97cb55tdccec327192e&690

由于院门建在偏左位置破坏了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即都要对称的规矩,所以在每个四合院里唯一的厕所便建在了与院门同一个小院内,而且建在了与院门相反的右边,使两者左右互相对应,正好弥補了它们的不对称缺点。

院门具有隐私功能。县衙、庙宇和大商号是迎送客人的公开场所,没有隐私的必要,因而院门都要开在正中央,并且院门一般都较大而宽敞。民宅则不希望外人能窥视到院内的情况,需要隐私,所以用建偏门来遮挡过路行人的视线,并且多数院子还要在临街院门的正对面建一座影墙、影壁或照壁等建筑物,进一步增加遮挡功能。同时,通过照壁的不同建筑艺术和在上边的题诗作画等手法,还可达到美化四合院的目的。

御寒也是院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北方地区冬季十分寒冷,并且多吹西北风。四合院由四周房屋的高大后墙围得很严可防寒风入侵,唯一的对外的偏门则有利于减少寒风的承虚进入,尤其最理想的四合院应该为坐北朝南方向,这种方位使其设在左边的院门正好与西北风同向,因而完全避免了寒风的入侵。

院门的颜色很有讲究,一些财主和达官贵人的院门都要刷成朱红色,以显示高贵和富有,而普通人家的院门则多为黑色。诗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内中有句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就是借不同阶层居民院门颜色的不同,来形象地讽刺人间的贫富悬殊、社会不公的现象。     

院门的结构与用途密切相关。若院门为大门,则是为车马出入方便,其门砍一般较低,并且是用砖石砌成,以避免受撞碰损坏,门砍两头还留有车轮可通过时的缺口,从门砍外至马路边是用石头或砖砌成缓斜坡,以减少车马进出时的漳碍;若四合院的院门为小门,其门砍则用木头制成,并且大都比较高,从门外至马路边之间一般要用砖石砌成台阶状,这样既可以阻止车马的进出,又意于着人进院时必须步步登高,意于人往高处走。

    如果四合院的主人考取功名,或财大气粗,往往还要在自家院门的外墙上修建各式门楼和牌扁,来渲染其功名和富有。                                              http://s8/mw690/4e97cb55tdccec717e567&690

 

我的博客查找方法——把“平遥老刘” 四个汉字分別输入百度、新浪或搜狐等网站,点击一下,便可在其首页的前面找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