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站着的老院士为何遇上睡倒的研究生

(2014-09-18 18:31:02)
标签:

杂谈

9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2014年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缓走上了报告台,用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

“此情此景让不少人动容”,但就在吴老作报告的过程中,现场6000名研究生后排大批趴在桌上睡去。因为台上是92岁高龄且德高望重的国家科技最高奖的获得者,而睡觉的是新入学的研究生,台上台下因为年龄、资历形成强烈的反差,“台下昏昏欲睡”便有些大逆不道的味道,于是批评如潮。

批评者无外乎指责听者,对讲者缺少起码的尊重和礼节,或者“有知识没文化”,甚至觉得学风堪忧,当然,亦有人为“睡倒一片”公开辩护,且也有一些自称亲历者的现身说法,说是睡觉并不出现在吴老发言之时,双方交锋你来我往,各有各的理。而细品种种争论,却没有超出人们对于会议的惯常观感和印象——只要抽离了具体的人和事,说到头,2014年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它到底还是一场会,但凡开会,若“睡倒一片”并不算新闻。

其实,这里不妨换位思考,听者都是成年人,和我们一样,他们的成长经历一定伴随着大会小会。作为一个会议大国,光各种会,就有全体大会、研讨会、论坛、座谈会、专题讨论会、座谈小组、讲座、学术讨论会、辩论会、网络会议等等之别,也有“人多的会议不重要,重要的会议人不多”等等诸多举不胜举的犀利又不乏道理的段子。

确实,开会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开会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因为充斥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积习,开会本身已成为问题,比如,规模求大、规格求高、次数求多、时间求长,领导要到场,“一把手”要参会,群众要陪会。只追求开了多少会,不追求解决什么问题。所以,很多人并不爱开会,见开会就条件反射地反感。坦率说,会风问题是个老问题,也是个大问题。

固然,并不是所有的会议都是“睡倒一片”,但可悲的是,许多大会小会上,总能找到沉睡者,网络上就有“开会睡觉姿势大全”,而这背后,根子上的问题就出在会风上。能够让人瞌睡的会议,本身就不是好会议,所以,放置于时代大背景下,开会睡觉固然从礼节上理亏,但如果只揪住这一点,就无异于一叶障目,还必须要看到,让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讲了35分钟,这样的会议安排是否合理?在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的新时代,动员6000名学生整齐划一听一次“睡倒一片”的报告会,是否突出了会议的仪式感、庄重感,而有折腾群众之嫌?当然,也可以从网络搜索到整个报告会的公开的文字版,假设你在会场,前后几个小时,看看身边有个睡觉者,你会有何感触,是不是也正常?

“92岁院士站着作报告,学生台下睡倒一片”这样的标题很有传播力,也容易误导人忽略了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所以,就有人兀自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大加讨伐,甚至杞人忧天,其实,为什么不多一点对于会风是否务实的考察和追问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