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般伤人的天,不能总云来雾去
(2011-11-30 15:07:29)
标签:
杂谈 |
当地时间11月28日,备受关注的世界气候大会在南非德班拉开了帷幕。不过,种种迹象表明,德班气候大会似乎又一次要让全球失望了。虽然各国都坦承世界气候问题已经到了亟须解决的地步,但是,一谈到自己要为气候付出不菲的经济代价时,却纷纷将皮球踢给他人,都希望自己少担些责任,他人多担些责任。这一幕陌生吗?一
点儿都不陌生。基本上,自从全世界的国家坐到一起商讨气候问题以后,“踢球”就成为了再平常不过的场景。正因如此,在德班气候大会尚未开幕的时候,舆论就已经给此次大会冠上了“聊天大会”这个嘲讽味儿十足的名头,以此来表达对其前景不看好的态度。当然,从国家利益的层面来看,各个国家之间相互推诿、大玩“踢球”,似乎也是可以想象的。毕竟,在气候大会上的任何承诺,最终都得在本国的产业调整上体现出来,都意味着承诺者要多掏无数的金钱出来,此种情况之下,当然是自己能少掏一些就少掏一些了。所以,“聊天”虽然为舆论所不喜,但未必不是各国所期待的——不管以后怎样,至少现在,这事儿又拖过去了。不要以为只有在国家层面上如此对待气候问题。事实上,从国家的层面往下数,很多地方政府、企业、个人都是这样对待气候问题的。谁都知道气候问题很重要,谁都知道气候问题到了亟须解决的时候了,谁都知道自己应该为气候的好转尽一份力,可是,一旦涉及切身利益的时候,就可以找出无数个自己应该少担责,别人应该多担责的理由。不说别的,前段时间走入公众视线的PM2.5数据,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按照学理解释,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遗憾的是,如此重要的空气质量指标,至今都没有正式列入国内空气质量检测范围。甚至,在PM2.5被公众盯上之后,依然还是个敏感无比的话题。房产巨头潘石屹就曾调侃,“因为我盯着PM2.5指标不放,有关部门就找上门了。他们说,潘总,您看您挺有钱,也有粉丝,管这事儿作甚?”无独有偶,11月14日,南京市气象局的官方微博在国内首次公布了PM2.5的数据,但这条微博仅存活了半个小时就被删除了,并且要追究发布者的责任。现在,中国的很多城市,每年之中都要遭遇那么几次非常不好的天气。比如,西安前几天就多次灰蒙蒙一片。可是,不管公众再怎么觉得天气不好,在目前我们面向公众的空气数据中,频繁出现的只是“优、良、轻度污染”之类的科学话语,至于对公众健康有多大影响,只口不提。甚至,公众连这些天气究竟是正常的大雾,还是属于污染严重的灰霾都无从得知。由此不难看出,国内关于PM2.5的争论,在本质上同世界气候大会上的争论是一致的,看似是个气候问题,但实际却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于是,所有被牵扯进去的政府部门,都异常紧张、慎之又慎,都不希望自己超脱出简单冰冷的科学话语,给公众传递更多的情绪。大概,在气候问题上,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一种“争论中前行”的态势。无论是国家也罢,还是政府部门、团体也罢,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这都很正常,但是,在争论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了现在可以做到的事情的,一定不能将希望全寄托到别人那里,一定要有不放弃丝毫努力的意识。无论如何,人类的未来,大于一切,谁都不应该在气候问题上保守且不容别人触碰。(相关报道见A15版)
点儿都不陌生。基本上,自从全世界的国家坐到一起商讨气候问题以后,“踢球”就成为了再平常不过的场景。正因如此,在德班气候大会尚未开幕的时候,舆论就已经给此次大会冠上了“聊天大会”这个嘲讽味儿十足的名头,以此来表达对其前景不看好的态度。当然,从国家利益的层面来看,各个国家之间相互推诿、大玩“踢球”,似乎也是可以想象的。毕竟,在气候大会上的任何承诺,最终都得在本国的产业调整上体现出来,都意味着承诺者要多掏无数的金钱出来,此种情况之下,当然是自己能少掏一些就少掏一些了。所以,“聊天”虽然为舆论所不喜,但未必不是各国所期待的——不管以后怎样,至少现在,这事儿又拖过去了。不要以为只有在国家层面上如此对待气候问题。事实上,从国家的层面往下数,很多地方政府、企业、个人都是这样对待气候问题的。谁都知道气候问题很重要,谁都知道气候问题到了亟须解决的时候了,谁都知道自己应该为气候的好转尽一份力,可是,一旦涉及切身利益的时候,就可以找出无数个自己应该少担责,别人应该多担责的理由。不说别的,前段时间走入公众视线的PM2.5数据,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按照学理解释,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遗憾的是,如此重要的空气质量指标,至今都没有正式列入国内空气质量检测范围。甚至,在PM2.5被公众盯上之后,依然还是个敏感无比的话题。房产巨头潘石屹就曾调侃,“因为我盯着PM2.5指标不放,有关部门就找上门了。他们说,潘总,您看您挺有钱,也有粉丝,管这事儿作甚?”无独有偶,11月14日,南京市气象局的官方微博在国内首次公布了PM2.5的数据,但这条微博仅存活了半个小时就被删除了,并且要追究发布者的责任。现在,中国的很多城市,每年之中都要遭遇那么几次非常不好的天气。比如,西安前几天就多次灰蒙蒙一片。可是,不管公众再怎么觉得天气不好,在目前我们面向公众的空气数据中,频繁出现的只是“优、良、轻度污染”之类的科学话语,至于对公众健康有多大影响,只口不提。甚至,公众连这些天气究竟是正常的大雾,还是属于污染严重的灰霾都无从得知。由此不难看出,国内关于PM2.5的争论,在本质上同世界气候大会上的争论是一致的,看似是个气候问题,但实际却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于是,所有被牵扯进去的政府部门,都异常紧张、慎之又慎,都不希望自己超脱出简单冰冷的科学话语,给公众传递更多的情绪。大概,在气候问题上,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一种“争论中前行”的态势。无论是国家也罢,还是政府部门、团体也罢,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这都很正常,但是,在争论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了现在可以做到的事情的,一定不能将希望全寄托到别人那里,一定要有不放弃丝毫努力的意识。无论如何,人类的未来,大于一切,谁都不应该在气候问题上保守且不容别人触碰。(相关报道见A15版)
前一篇:就业率决定专业生死教育部越俎代庖
后一篇:别让居民的收入增长在权力的数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