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投石问路﹄地方债迈出小半步
(2011-11-17 14:59:06)
标签:
杂谈 |
地方自行发债破冰,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由隐性转向公开的试水之举。市场对上海市政府债券的热捧,
必须要指出的是,各地独立发行地方债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债彻底规范,地方债背后的中央政府信用背书,是市场利率得以降低的根本原因。目前地方债的还本付息依然延续了代理发行的模式,即由财政部来代办还本付息。这一规定向市场透露出明确信号,即地方政府自行发债仍由中央财政提供担保,地方政府还本付息的风险水平,几乎等同于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
事实上,截至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直接融资尚未获得法律层面的认可。《预算法》明确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地方债大门就此关闭。但在经历了财税改革之后,地方政府需以30%的财政收入承担70%的事务开支,财政资金入不敷出已成为各地普遍面临的难题。为了弥补资金缺口,许多地方政府借城投公司的名义发放债券融资,并通过“卖地生财”实现表外收入。由于地方债务大量隐性存在,给金融统计和监管工作带来隐患,中央对地方平台债的清理工作日渐收紧,再加上当前楼市调控后土地市场的低迷,地方政府财政再度陷入困顿。
地方财政的捉襟见肘,已经干扰到中央政令的实际落实。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为了摆脱金融危机阴影,中央祭出4万亿投资刺激方案,但10万亿之多地方配套资金却迟迟难以到位。为此,国务院作出政策变通,同意地方政府发行2000亿元地方政府债,但仍然需要以中央代发的形式完成。如今,推出上海、广东等四地试点地方自行发债,可视为地方融资改革的重要过渡。
当然,上海市政府债券受到追捧,是各界所乐见的,符合之前的市场预判,发债主体的自身偿债能力也显然强于一般地市。此外,我国中央政府在各级财政管理体制上拥有绝对的权威性。即便地方政府出现债务危机,也不可能像美国地方一样去实施破产清算,中央财政必然要干预救助。所以,如果把中央政府的信用因素考虑在内,实际上就使得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根本不可能发生。恰因此,市场对此次上海政府债的风险评估几乎等同于国债。而按照市场逻辑,低风险对应的是低收益,由此产生了中标利率略低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的中标结果。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市政债券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债券已有丰富的实践。可以预期的是,随着地方对市场融资诉求的增加,为地方政府自行发债放行将成为我国改革的大方向所指。但在此需要提及的是,地方政府债券的自主运作,不仅需要冲破既有法律框架的束缚,更为关键的还是要培育相应的市场环境要素,包括中央财政担保权力下放、资信评级体系建设与完善、多样性地方债品种创新、地方债利率市场化推动等一系列工作均应得到兼顾。唯有如此,才可能形成一个信息对称的地方债券市场,实现市场主体风险与收益的对等,并推动地方债券有序、健康地发展下去。
上海市政府债券的“投石问路”收获了市场较满意的答复,而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还只是迈出了小半步而已。(马红漫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