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行动给社会更多灿烂的光
(2011-11-09 19:34:42)
标签:
杂谈 |
今日立冬,秋风萧瑟。今日记者节,心温暖如阳春。
从记者这个职业诞生直至今日,我们从未懒惰,始终走在追寻新闻真相的路上;从第一届到第十二届记者节,我们从不自恋,始终守望着社会的良知。
新闻不在纸上,我们就在路上。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状态,我们不离不弃地享
在热闹的人群里,餐馆的炊烟在饭点准时飘浮,缠绕着行路人的脚步;老人牵着小孩子的手,把他们从每一间铺子前拉走;情侣们肩并着肩,旁若无人地只看着彼此的眼睛……这是我们笔下的世界。在好久看不到人烟的地方,山里饱受饥饿的孩子眼眸里透出对知识的渴求,在公权门前的台阶下跪着脸上写满无奈的访民,千里之外有人在天灾中失声恸哭,咫尺之遥有人因毒食难咽皱起眉头……这是我们难以回避的痛楚。
走在这五味杂陈的民意的泥土上,我们诉说着人世间的美好,我们追寻着事实背后的真相。我们作为一个观察者,记录着,一直在寻找和记录着国家将重心倾移到公平公正上面来的答案和轨迹。
大转型时代职业新闻人常常是:希望与失望兼得,光荣与悲愤并行,骄傲与羞惭同在。有人说,这是中国记者的宿命。当新闻不断以抄袭历史的方式多次进入我们的视野时,我们在理想与现实冲突面前不断进行着自我分割。奔走、交谈、采写,身为媒体人,抬头迎着沉甸甸的目光,不断拷问自己:这份职业的荣耀和扛在肩上的社会责任交集究竟在哪里?
我们每天与无数人擦肩而过,总想在很快弥散的记忆里,留下一些人性的温度,以及人间的暖意。我们总想对那些许许多多的过客,饶有自信地说上一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并非虚言。
在这个时代的爱与憎中,新闻是一个没有终点的领域,我们必须永不停歇地改良生存的环境、完善社会的运转系统,表达和参与是最有力的方式。于是,在今年,部分媒体同行选择以行动践行新闻理想和职业责任。
媒体人邓飞以免费午餐行动担负起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的社会责任,著名调查记者王克勤以救治尘肺病人为环境破坏买单,孙春龙让半个世纪前的远征英雄踏上了祖国的热土……还有更多的媒体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行动,都在试图以力所能及的行动,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记者道义从客观转型到主动参与,已然成了实现社会责任与新闻事实零距离的使者。以记者之合力,成就了民间力量的先锋,甚至于倒逼政府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事业的接棒人,免费午餐之后多少孩子的脸上重新挂起了童真的笑容。
在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里,我们重申着记者最基本的职能———
鲁迅先生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从今天起,我们不仅仅是记录时代的人,我们更以行动给社会更多灿烂的光,在尘埃里,不再让那些卑微的心痛楚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