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商评论
华商评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741
  • 关注人气:5,20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茅盾文学奖没了矛盾也就没了意思

(2011-08-20 14:50:10)
标签:

杂谈

 ■ 本报评论员 曹旭刚

  看来,茅盾文学奖终归是无法摆脱矛盾了。自8月6日公布81部入围作品之后,“参赛”的作家们每晋级和出局一次,总会惹来无数的是是非非。在这其中,动静最大的当属N多人抡起板砖狂砸作协主席们的高概率入选。尽管,组委会一次又一次地阐明观点——— 主席们的入围,是

实至名归,但还是无法阻止观者的口水横飞。

  不过,猜忌归猜忌,怀疑归怀疑,某种意义上而言,主席们的高概率入选,其实并非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相反,如果从81部入围名单开始,主席们的身影一个都没有的话,茅盾文学奖才真正有了大问题。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尽管近些年来,作协的口碑并不见得有多么好,公众对其诟病多多,甚至时不时有人高调宣布退出作协,但依然无法改变其作为作家大本营的事实。既然绝大多数的作家都入了作协的“彀中”,那作家中的优秀者,占据主席或副主席的位置也不足为奇。只不过,谁都知道,类似主席副主席的头衔,大多只是这些作家脑袋上的一朵花,装饰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主席副主席扎堆是比较正常的事情,但并不是说围观者就不能跳将出来质疑质疑、议论议论。在文学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观点,“文学即人学”。文学既然是人学,那文学圈子自然就不会纯净得宛如天使一般;既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文学圈子自然就更不会例外了。因此,如果没有口水与是非和茅盾文学奖相伴而生,那文学大概也就该完蛋了。毕竟,文学最怕的就是一样的面孔。

  某种意义上而言,对于茅盾文学奖,是不该将其严肃地视之为“奖”的,它们应该是一场狂欢,一场文学盛宴。想找名的人可以前去,想找利的人可以前去,想找神圣的人也可以前去……茅盾文学奖虽然是茅盾的,但它更应该是矛盾的。

  难道不是吗?谁都知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现在茅盾文学奖却偏偏要将作家们分个一二三四五,这不是矛盾又是什么呢?谁都知道,“文人自古相轻”,但不少围观者却将针对作家的口水痛心疾首,这不是矛盾又是什么呢?谁都知道,文学场其实就是个名利场,但依然还有人对文学场的名利愤愤不平,这不是矛盾又是什么呢?……

  事实上,自人类有文学以后,就从来没有哪部文学作品和哪个文人,能获得交口一致的称赞。文学这玩意儿,虽然看起来比较神圣,比较阳春白雪,但就实质而言,作为精神食粮的文学,和现实中使人存活的粮食,是没多大区别的。既然现实生活中,有人爱吃馒头,有人爱吃米饭,有人爱吃萝卜,有人爱吃青菜,那在精神食粮上,自然也不会众口一致了。

  当然,说文学众口难调的客观现实,并不是说在茅盾文学奖评奖的过程中,闹得越凶就越好,曝出的是非越多就越好。事实上,大家都是明白人,毕飞宇、刘庆邦、刘醒龙这些作家主席的超强竞争力,根本就不是大家狂扔板砖的原因所在,说到底,大家不满的并非是任何一个或几个有着作家头衔的个人,大家不满的是目前中国这种官办文学的体制。

  李敬泽说,茅盾文学奖就是文学GDP,此言可谓一语中的。瞅瞅看,中国大地之上,哪个地方不为本地的作家角逐茅奖而“有钱出钱有人出人”呢?而对那些茅奖获得者来说,谁人又没有接受过各地不菲的奖励呢?评奖之前大力支持,获奖之后大力奖励,各地这般热衷的原因,恐怕不能简单地用一句“鼓励文学创作”来解释吧!而从作家个人来说,在没拿下茅盾文学奖之下,成就即便再高,恐怕就是个“一流巨星”,只有拿下了茅奖,才能真正成为“天皇巨星”,从此“位列仙班”。

  虽然,现今这个时代,文学早已不如往昔一般神圣,但是,即便社会再怎么浮躁,再怎么拜金,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依然还是对文学的神圣抱有些许期许的,还是希望文学能够是纯粹的。一方面,失望是文学的现实;另一方面,却依然坚定地渴盼着文学不再让人失望,在失望与不再失望的渴盼间,无论是茅盾文学奖还是整个文学体制,无论是读者还是作家,都被一种矛盾的心理与现状包裹着。

  归根结底,凡是评奖,就不可能离开矛盾,就不可能没有质疑,如此,茅盾文学奖的评奖,自然也不可能例外。但是,矛盾归矛盾,质疑归质疑,都应该是有个度的,都应该是圈定在文学范围内的。文学,只该是文学,而不能是厚黑学;文学奖,也只该是文学奖,而不能是GDP,是升官发财的筹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