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信息乌龙”撞伤政府公信
(2010-10-26 18:48:04)
10月10日,就在全国人民可怜巴巴地对加息传言无所适从的时候,央行行长周小川在美国一脸严肃地向全世界承诺“今年内中国不会加息”。不料,周先生的话音尚呈绕梁之势,10月19日,央行就发布公告称,自10月20日起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见过忽悠人的,但没见过这么忽悠的。行长大人前脚刚表态
“不加息”,后脚加息的公告就砸了过来,砸得大家伙眼花缭乱目瞪口呆。随之形象大损的,还有央行。这么权威机构的权威人士,对于加息这等敏感的话题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如此呢?公共政策岂不如同儿戏一般?类似的一幕此前也出现过:2007年5月下旬,印花税上调的消息甚嚣尘上,记者先生们从财政部有关人士那里“套”来消息:印花税近期不上调。话音未落,当年5月29日深夜,一出“半夜鸡叫”的大戏中,印花税由0.1%上调至0.3%,并由此拉开了股市暴跌的大幕。2007年年底,时任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回应
“政府出尔反尔”的斥责中说,“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出尔反尔,只是个别官员违反纪律,这并不能代表政府。”依此逻辑,不知道周行长这次是否该归到
“违反纪律”的个别官员中去?
细究起来,这种做派似乎还真不只是个别部门、个别官员的事儿。去年端午前夕,针对风传的油价上涨消息,发改委权威地站出来称“油价近期不会上调,让大家过一个快乐的端午”,端午确实快乐了,但端午刚过,油价便蹿了上去。看来,发改委所理解的“近期”,和咱老百姓所理解的,不是一个概念。除此之外,还有2003年非典初期卫生部信誓旦旦的“没有瞒报”,石首事件中的“秋后不算账”变成“秋后算账”———
而这些,还仅仅是闯入百姓视野中被记了下来的,至于那些推翻自己制定的政策的,撕毁自己签订的合同的,称外逃官员“请假”的,更是屡见不鲜。
三十多年前,北岛在诗里说“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们必须警惕将来某一天,老百姓要在其后加上一句“我不相信某些官员的话”。用“狼来了”忽悠人的小孩,最后只能被狼吃掉;一次次在关涉公众利益的事情上出尔反尔,老百姓又怎么去信任你呢?政府的公信力焉有不被吞噬受损之理?
从“善”的角度来揣测,某些官员释放信息不当导致“忽悠”百姓的事儿,大概可归纳到“失误”中去。当下中国,好多部门仍然不知道依法行政、阳光政府为何物,关涉国计民生的政策由几个人关起门决定,充满了随意性;而往外释放信息的渠道也飘忽不定。这的确需要加强官员们在信息时代的“表达”艺术———
有消息称,媒体报道周小川的讲话可能有误。如果真的如此,“有误”的信息在国内发酵十多天,也没有人出来说明和“辟谣”,是否也是管理失职呢?
另一种“官员信息乌龙”,恐怕就得从“恶”的角度来揣测了。在不少地方,一些政府部门往往为了自己小团体的私利而罔顾民意与民利,故意忽悠小老百姓了,他们并不觉得跟老百姓撒个谎是多不道德的事儿。本山大叔能够一次次忽悠范伟,是因为没有一位匡扶正义的“天使姐姐”,同样道理,一些官员之所以能够经常性地为了私利而忽悠百姓,也是因为监督在这里宛如薄纸———
明明贪官外逃了,我就信誓旦旦地说人家请假养病了,说谎就说谎了,你们能怎么样?我是说过秋后不算账,可现在我就是想算账了,你们又能怎么样?
善也好,恶也好,重要的是它的确在伤害着本已经羸弱的政府公信。官如无信,不知其可,继续轻描淡写地容忍这种“出尔反尔”,显然是不合适的。我们诚恳地呼吁有关部门,多一点和老百姓坦诚交流的意识,多一点呵护权威信息免于儿戏化的意识,多一点对某些地方官信口开河恶意欺骗的责任追究意识……这里不仅有政府官员的公信力,有政府机构的权威性,更有亿万民众的知情权。阳光政府需要负责任的官方信息,屡屡搞出官方信息“乌龙”,可有人出来说过一句“对不起”?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