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油』关心『玉米』还是该拷问动机

(2010-08-12 15:13:46)
标签:

杂谈

    新型燃料产业推广遇阻。近日,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透露,石油委已上书国家发改委,呼吁立即叫停国内的玉米制乙醇汽油项目。其原因是,该项目已引发 “汽车与百姓争玉米”,导致国内今年上半年首次出现玉米净进口状况,并推动了玉米价格的上涨。客观而言,国内玉米制汽油项目的确存在“不经济”现象,但石油委的高调举动多少也有利益纠葛之嫌。应当看到的是,推广新型燃料应用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之举,其有效的发展模式当是:主管部门高屋建瓴地对产业进行方向性指导,微观实体的具体选择则交由市场“无形之手”去调节。
    根据石油委的调研,我国目前仍有1000万吨乙醇汽油制造产能,按每3吨玉米制1吨乙醇汽油的行业生产水平计算,每年需要3000万吨的玉米原料。业内测算,目前玉米的市场成交价每吨在1900元-2000元之间,生产一吨车用乙醇汽油消耗的玉米成本将达6000元左右。虽然成本如此高昂,但实际上仍有许多厂商投产这一项目,其中的主要考量因素恰恰是财政补贴所带来的利益。2004年有关部委联合出台政策,推广加工车用乙醇汽油的试点项目,每生产1吨车用乙醇国家补贴1880元,并减免一切税收。
    行政补贴是否干扰了价格调节机制显效,需要有关部门认真考量。除却这些成本因素之外,单从资源配置角度讲,玉米制汽油项目也是“不经济”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玉米等粮食资源较为稀缺,今年上半年我国首次从玉米净出口国变为玉米净进口国,由此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当引起业界的警觉。
    可是这次叫停玉米制汽油项目的倡导方是石油委,其动机难免会遭质疑。我国成品油市场一直处于寡头垄断格局,传统石油巨头对新型燃料具有本能的排斥之心,对由此带来的潜在竞争压力不容忽视。恰因此,石油委此番对农业生产的“关爱”之情可能会打点折扣。
    无论如何,大力推进新型燃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多国都受到鼓励。早在2002年,巴西生物燃油产业的消费量就达到了104亿公升,对传统能源的替代率接近40%。印尼政府甚至通过立法强制生产企业消费生物燃油。相比之下,我国开发可再生能源的迫切性更为强烈。国际能源署曾预测,中国到2020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76.9%。如果国内迟迟无法打破石油“不可再生”的瓶颈,那么必将会面临动力能源枯竭的窘境。
    事实上,行政力量在推动新型燃料方面并不是要“多做”些什么,而是应适度减少具化的干预,放眼于行业宏观引导。其实除玉米之外,木薯、麦秸等原料都可以加工乙醇汽油,后两者成本低廉,且解决了汽车与百姓争粮食的问题,但僵化的财政补贴优惠却让生产企业安于现状,没有动力做出新的尝试和比较。石油委此番建议叫停,仍然没有跳出行政干预的窠臼,也不是良好的路径选择。说到底,政府部门还应当放行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让各种新型燃料项目经历竞争的洗礼,让生产企业在成本与收益的抉择中寻找“最优解”。
    石油委此次上书,将玉米制乙醇汽油项目引入公众的视线。各界热议充分表明,新型燃料的应用与推广工作任重而道远。对此,主管部门当扮演好“指路人”的角色,放手市场博弈,让新型燃料产业尽快走向市场成熟。 (马红漫 经济学博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