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象频生 我们依然要保持痛感
(2010-07-29 14:06:40)
标签:
杂谈 |
■田德政
怪事年年有,近来特别多。7月28日这天,仅媒体公开报道的怪象,就可以罗列出一大堆:湖北孝感“穿制服上访”法官被免职;情妇发帖控诉扬州一副局长重婚,称官员“向党保证”与其结婚;深圳一产妇疑因少给医生送“红包”肛门被缝,医院称免费痔疮手术;撰文痛斥腐败的湖南湘潭一官员,收受贿赂上百万;从未踏足浙江地界的广东陆丰一打工妹,却被错认成浙江通缉犯……一桩桩、一件件呈现在人们面前,用怪象频生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不得不承认,时下人们对怪象似乎产生了“抗药性”。往日看到荒诞无稽之事,口诛笔伐、全民声讨,而今,好像到了一个“审丑疲劳期”。就拿矿难来说吧,如果不是具有新奇性,或者死亡人数上未创新高,不少人已经提不起关注的兴趣了。只因太平常了,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发生一次。再比如,社会弱势群体维权事件,如果不在维权方式上花样翻新,连一向敏感的媒体都少有兴趣关注。
面对此情此景,总有论者告诫人们:“这些现象正在败坏着自然环境,麻痹着人的良知,噬咬着社会肌体……对此,我们再不能熟视无睹、态度漠然。”可不论你打也好、骂也好,却是越骂越多,越打越旺,这本身就称得上是一大怪象。因此,许多人不由得喟然长叹,这究竟是怎么了?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于是,不少人,包括某些官员,也在这见怪不怪中,变得麻木不仁、随波逐流,甚至最终同流合污,沆瀣一气。
正应了一句俗话:“虱多不痒,债多不愁。”这话显然蕴藏着一种对困难麻木的态度,但虱子并没有因为你不在乎,就不吸你的血;债务也没有因为你不在乎就会有所减少;不堪局面,并没有因为这种麻木与超然,而有所改观。最后,还得用我们自己的身体与精神来应对。精神与肉体的麻醉,无益于事态往好的方向发展。因此,面对频生的怪象,我们还是要保持痛感。
因为这痛感存在,不但可以提醒我们肌体是否受到了伤害,同时也会阻止我们免遭进一步的伤害;不仅会告诉我们正处在什么样的危险之中,同时也引导医者用恰当的方式解除这种危险。没有痛感的人之所以是危险的,因为这不但会使人失去自我保护的警觉,而且会使诊治者丧失寻常的谨慎。麻风病人就是因为失去痛感,才使自己一直处于危险境地中的。如果能唤起病人的痛感,一定是获得新生的开端。
不仅仅是作为个体的人,一个社会同样也离不开“切肤之痛”。一个正常的、健全的社会,在面对各种无妄之灾时,也应该像人体一样,产生痛的感应。这种痛感的传递,才能引起人们的足够警觉,才能使我们作好充分应对潜在威胁的准备,才能避免那些怪象背后可能隐藏的更大灾难。如果我们的社会,就像一个麻风病人的躯体一样,无法体会疼痛,出现疾病后浑然不觉,那会比频频发生的怪象更令人绝望。
不能被频生的怪象,麻木了我们的神经,熄灭了我们的感知。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根神经末梢,我们对社会怪象的反应,就是向神经中枢传递的一条条信息,我们每个人的痛感,就构成了社会的痛感,进而让我们的社会神经中枢及时地针对这些怪象作出反应。也正因此,希望公权力不要人为地制造“麻醉剂”或者堵塞社会的痛感神经,只有让每个人以率性的公民气质表达出自己的痛,才能够确保社会诊疗信号的畅通。
(相关报道见A20版)
前一篇:豁出去的冯法官连“秋菊”都不如
后一篇:南京爆炸事故为何阻止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