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侵蚀,让“景点观光费非常高”
(2010-07-15 16:42:20)
标签:
杂谈 |
■ 王文武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11日在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讨论中指出,大陆景点观光费用非常高,如所有的寺庙都收费,普陀山每个景点门票都在40元以上,而台湾没有一个寺庙要收费。
蒋孝严认为“大陆景点观光费用非常高”,这点我非常赞同。诚如他说,寺庙等历史景点是老祖先留下来的,不应该收高费用。另外,黄山、张家界、九寨沟等自然景区,都是自然创造的景色,是中华儿女共同享有的,不应收取高达300元的门票。
同样是景区,同样是老祖宗的遗产、大自然的造化,同样在大中国,台湾的寺庙免费,而大陆却“你方涨罢我登台”?莫非大陆的景点“就差钱”?
在我看来,景区都“不差钱”,只是受利益驱使而变得“差钱”了。
一方面是老祖宗的东西不值钱,被“来钱快”的营生所取代。比如7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11日,江苏镇江古运河畔的大型商住楼盘“如意江南”建设项目现场,与繁忙工地建设场面相呼应的是,楼盘销售处忙着迎接一个个前来看房的客户。而一处对大运河申遗有着重要意义的考古遗址,在一辆辆推土机、挖掘机的轰鸣声中,渐渐消逝。这一切,都缘于对历史的背叛。
另一方面是老祖宗的东西
“被商业”。很多地方认为财政维护、免费开放寺庙、古刹、公园等是一种负担,所以采取承包、租赁等形式,商业运作,让老祖宗的东西披上了金钱的外衣。令人诟病的是,将大众景点整成“富人后花园”。也因此,故宫经营起了“星巴克”,西湖建起了高档“会所”,洱海让“情人湖”成为传说,大理古城收起了“古城维护费”……
其实,针对老祖宗留下的、大众化的景点免不免费,一直存在争论。多数人认为公共景区尤其是花了纳税人钱的景区,不能染指商业气息。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牵扯到公共利益的景点,多被商业挤占。个人认为,地方政府之所以敢受“千夫指”,根本在于创造经济财富和制造政绩光环。这与公共利益是相悖的。
更让人纠结的还在后头。现在的一些景区,打着大众的旗号,不仅不免费,反而景区在缩水,基础设施更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服务跟不上去,令人痛心。高收费还不办事,恐怕比单纯的高收费更让人悲哀。
诚如蒋孝严所言,景区不应抱着现成的东西不放,要甘于舍小利而赚大义———
充分发挥景区的公共辐射作用,让更多的人免费游览,用普适主义陶冶人民的情操。惟其如此,大众景点才名副其实,政府才能少招埋怨。(相关报道见B5版)
后一篇:感谢福寿沟,感谢宋代老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