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文物失踪疑云,公权应面对具体质疑
(2010-07-06 15:27:08)
咸阳
“122件于右任作品不知去向”事件疑云重重,民众猜想与质疑无数。昨日联合调查组以“情况通报会”方式公布初步调查结果,表示“已查实112件另有6至9件仍在调查”。遗憾的是,审视“通报会”上各方表现,综合诸多信息,结果似乎与公众期待仍有较大距离。
情况通报公布了122件作品的3个流向等信息,但对比媒体调查,作品数量总数无法和“122”相符、捐出一个月后“缩水”4件缺乏交代、向三原博物馆移交作品数量存在出入……可谓疑云犹存。官方信息与媒体数据存在不同倒也正常,关键在于能否以大量事实证据来证明调查组结论之“权威”。遗憾的是,通报会上的表现同样让人匪夷所思:既然是当地领导高度重视的事儿,通报会怎能仅仅召开十来分钟就匆匆结束?既然是全国人民高度关注的事儿,参加发布会的公安部门人士怎能不开口表态,提供展示证据?既然是向媒体通报真相,怎么会对于媒体提问的“等人”何指、作品真伪及件数不一等问题一概不回复?真相,岂是猜出来的?
本来大家还是很期待这次通报会给出真相的,还是很期待让这些散落各处的珍贵文物及时“归位”的,即便因为时间原因还没能查出全部真相,也还是很期待有关部门坦然公布阶段性成果,“真诚面对公众”的,但在如此不符常规的表现面前,如何不陷入猜疑泥淖?大家无法断定这种表现,是调查不出清晰结果的一种闪躲,还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只能以如此低质漏洞来遮掩什么?当真相难被窥见、采信之时,大家的虚构能力必将变得强大。
或许有人要说,既然是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了,当事人都是一些七老八十的人了,绝大部分能追回来就行了,何必件件计较没完没了?从个体角度,的确如此,正如卓登老先生所言,看着身体欠佳的七八十岁老人被警方调查,有些
“悲哀”;但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漠视真相的意义,在公共领域酿造并延续更多的“悲哀”。唯有真相,才能洞察文物捐赠、接收认定、文物保管等方面的制度漏洞;也唯有真相,才能告慰那位“生不能归故土,死后连作品都不得安生”的于右任老先生的灵魂。任何试图模糊处理的念头都是错误的,或许,舆论也无法容忍稀里糊涂、疑云重重的不了了之。
给个真相,没道理就这么难!为了不再增加民间疑惑,请当地权力部门坦诚地面对每一个具体的质疑:为什么数字是对不上的?为什么很多信息是说不清的?为什么这个案件是如此“特殊”的?为什么捐赠人是要被请离出场的……如果不从一个个具体的质疑开始解答,公众疑惑可能就无法得到澄清;如果只是宣讲本属于分内职责的“查实结果”,舆论恐怕也就很难停止质疑。实际上,在联合调查组组长表示“不存在私分问题”后,已经有媒体对于多年个人保管不算私分提出质疑,甚至进而对政协官员担任调查组组长的主体身份表达了疑虑。我们不能让这些疑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甚至演变成对公权的信任危机。
正如羽戈先生所问:假如再给卓登先生一个机会,他还会不会像二十多年前那样,将122件于右任书法作品慨然捐赠给咸阳市政协?答案多半是不会。同样,假若这类充满迷雾疑云之事不早早释解,还会涵养出这个社会积极健康的捐赠热情吗?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或许,当大家
“穷追猛打”不肯停下质疑的时候,他们是在期待一种能够说服他们的声音。对于公权部门来说,事已至此没有什么可顾忌与忧虑的,只有诚恳地站在真相一边,才能从真相当中获得说服力、获得信用的权威。
(相关报道见A2版)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