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该给清华北大算算“加工率”

(2010-06-30 15:07:28)
标签:

杂谈

■ 成 彪
  为了争取华师附中文科最高分考生谢瑾、番禺仲元中学理科最高分考生周于敬,清华大学的老师特意登门面谈,并许诺8万的奖学金。清华大学提前抛出“橄榄枝”,北大也穷追不舍,打来电话联系,也要到他们家里面谈。(6月27日《信息时报》)
    作为今年全国年龄最小的高考生,10岁理科生苏刘溢考了566分,山大招办26日已与他碰面,但是否能破格录取仍很难说。(6月27日《济南时报》)
    状元、神童,高校将他们“抢”过去,很能吸引眼球,提高知名度。可问题是,高校将他们(破格)录取回去,如何让其“精彩继续”,几年后在职场“续写神话”?
    这么说,有人会笑我傻——— 高校年年“抢状元”、“夺神童”,有哪所学校对他们的未来作过承诺?一项对我国1977~2008年各地区高考状元的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
    调查的精准度还有待商榷,但多少反映了现实:对于某些高校而言,抢录“状元”、“神童”,其目的咱不好讲,但其功能的确是“招牌”——— 当时“校以生为荣”,几年后“校生两相忘”。倘若按时下高中普遍采用的 “加工率”(以中考成绩为基础,以高考成绩检验三年的“加工”情况)来考核高校,恐怕包括北大、清华等所谓“顶级高校”都难逃黑榜:他们录取了全国各地大多数“高考状元”,至今贡献出的“职场状元”鲜有所闻,倒常听到某状元卖肉、某状元出家……
    “掐尖”后在职场不能“冒尖”,可能有个“先天不足”的问题,即因为评价机制的偏颇,这些高考状元只是分数上的顶尖,并非素质上的顶尖。他们进入高校,面对相对科学、系统的评价机制,并不出类拔萃。君不见,每年国外知名高校“自主录取”中国学生,几乎没有一个是什么考分状元,高额奖学金全给了那些素质全面发展的“中等生”,他们学成后往往能成为行业的高级人才,职业发展大多向好。
    当然,因为培养能力的不足,使得高考状元“后天失调”,这是名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虽说偏颇机制选出的高考状元有问题,但正如北师大副教授施克灿所说,不勤奋的人,不愿努力付出的人,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学习偏科的人,是不可能成为状元的。状元的“原材料”不差,细加培育还是能有建树的。可我们的高校包括名校,有抢录状元的财,没培养状元的才。并不能针对状元因材施教,更没有能力让他们继续优秀,结果可能只是“泯然众人矣”。
    故而,很有必要跟高校算一算“加工率”。也只有这样,才能抑制高校“掐尖”的冲动,才能回到科学评估、因材施教的道路上来,进而影响到基础教育回到素质教育的本道上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