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拯救气候危机的最强力量
(2009-12-12 14:56:43)
标签:
杂谈 |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似乎离我们很远,还不如一场《2012》更易让人震撼和警醒。那就索性把那些宏大的、全局性的变革交给政治家们处理吧,你只要知道地球正危在旦夕,该为自己和孩子做点什么就足够了
■本报评论员马九器
丹麦的哥本哈根,正成为全球最大的外交集市,或喋喋不休或讨价还价,目的只有一个:减少碳排放量,拯救因温室效应而频频引发气候灾难的地球生态。
哥本哈根大会,其承载的意义相当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对二战的作用,相当于冷战结束对世界和平的作用,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它的意义是与拯救人类自身、拯救地球、拯救万物生灵画等号的。
不过,它在现实中似乎更容易被普罗大众看低,在那个会场,宏大的理想为繁琐的争论所代替,终极的价值为技术性的数字所遮蔽,于是,“拯救地球”的恢弘写意看起来更像充满琐碎俗套细节的沉闷剧本。所以,它似乎又离我们很远,仿佛
“拯救地球”、“减少排放”、“资金筹划”都是政治家的事,真的还不如一场《2012》更易让我们震撼和警醒。
那就索性把那些宏大的、全局性的、结构性的变革交给政治家们处理吧,我们每个人只要知道地球正危在旦夕,气候正在加速恶化,那就足够了,这足以让远离哥本哈根的我们,为自己、为孩子做点什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纳说过一句名言,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所谓的普通民众指的正是普罗大众,是每一个“YOU”。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话语的中心,每个人都是能够改变政治、经济、文化、思维等巨大框架的力量之源,减少碳排放的“低碳达人”,也自然可以从“YOU”开始。
事实上,“碳”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减少碳排放的方向盘也无时无刻不掌握在普通人手中。
每个人的家里充满了“碳”,各种电器,包括电灯、冰箱、洗衣机等等,在工作时都会排出各类温室气体。家庭里的“低碳效应”就需我们自己去改革。把家里最常用的灯换成节能灯,洗衣尽量不用甩干而用晒干,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电器不用时关掉电源,淋浴头换成低流量喷头……从科学角度而言,每一种节能减排的小小习惯,都能减少几十克到几百克、几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
每个人的衣食用行也充满了“碳”,私家车、公交车、摩托车、塑料袋、零售包装食品、电梯、一次性筷子……少开一次车、少用塑料袋、多爬楼慢跑,这些都会或多或少减少碳排放。一个人减少的碳排放量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几千万、几亿人相加,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根本而言,所谓的“低碳生活”实质上是一场艰巨而影响深远的革命,这场革命的内涵就是逐渐改变工业时代消费主义中的种种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就是逐渐颠覆那种高品质生活必须以不可再生能源的高消耗为基础的模式,就是逐渐转变那种以为越工业化才越文明的定势。这场革命不是那种汹涌澎湃式的革命,它是潜移默化却又奔流不息的,是无所不在而又细微琐碎的;这场革命的主体一律平等、没有差别,每个人都是这场革命的中流砥柱,都是这场革命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这场革命需要“一部分人先低碳起来,先低带后低,最后实现共同低碳”;这场革命需要公权机构在结构调整、在价值取向上营造一种“以低碳为荣、以高碳为耻”的制度氛围;这场革命需要公共媒体“春江水暖鸭先知”,负有责任和先见地让“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的观念逐渐传播开来。
我们一直以来,都在为工业文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振奋不已,都在为市场经济、消费主义、物质丰富而骄傲无比,甚至我们的物欲深处早就积满了最贪婪的索取欲望,我们越来越成为工业文明的俘虏。因为自以为正确而不节制,因为自认为文明而更狂热,因为早已经习惯而无法返回,所以,南极的冰川开始不断消失,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雪不断融化,风暴、海啸急剧增多,地球的能源、气候等等,一个生物界最大的生态系统最终走向崩溃的边缘,于是,才有了京都议定书,才有了哥本哈根大会,才有了电影《后天》、《2012》……
时间不多了,当宏大的世界性、国家间减碳计划还在慢慢协商时,我们每个人,YOU,才是改变未来的最强力量。如果碳排放是一头猛虎,YOU就是庞大的蚁群;如果温室气体是一艘巨轮,YOU就是无数个水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本报评论员马九器
前一篇:“复活”的三聚氰胺是谁的耻辱
后一篇:电动车升级为机动车 阴谋还是阳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