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坛扫黑如何确保持续“上菜”
(2009-11-28 15:03:16)
标签:
杂谈 |
■毕诗成
公安部虽只是“初步披露”了一个“20万搞定5∶1”的“小案子”,打了一只名不见经传的死老虎(山西陆虎),却引发舆论一片亢奋。有人乐观,认为轰轰烈烈足坛打黑浩然登场,那些做过亏心事的人要夜不能寐了。也有人悲观,认为公安部介入并非自动自发,线索来自海外,就让人想入非非,担心会不会如昔日浙江绿城打黑一样,逮只“蚊子”便草草收场?
态度有乐观悲观之别,在我看来,这种亢奋本身便是一种最大的民意:大家太期待这场风暴能刮得更猛烈、涤荡得更彻底;太希望看到一台开膛剖肚掏出黑心黑肺的大手术,用司法手术刀还足坛一片净土。毕竟,种种迹象表明,今日所见20万假球黑幕不过冰山一角,公众希望看到的,是司法强势介入后能持续“上菜”———小鱼小虾之后,更有大鱼大虾、螃蟹蛤蟆、野狼大鳄……统统端上来!
持续“上菜”该如何确保?
一曰学习重庆打黑经验,强化公检法独立运作,并以揪出“保护伞”为重要目标。这是要廓清“打假”动力问题。以往涉假事件查处的“警方+足协”模式被证明颇有问题,2001年那次虎头蛇尾,被认为与一些足球管理机构
“作为”不无干系。更有爆料称“上至俱乐部官员,下至普通球员,甚至足协官员都有人参与到假球赌球当中”。可见,深入严打必须警惕“足坛文强”的存在。但既然中国足球掺杂着“政府、国企、私企甚至黑白两道”的势力,随着公安部调查推进,难保各种势力会逐步出现施加影响,改变风向。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崔大林表示,为了挤掉脓包,不惜以“损伤中国足球国际上形象、让赞助商打退堂鼓”为代价,但对庞大体育界而言,放下这种颜面并不容易做到。拿不出“重庆打黑”般决心与策略,接下来的菜味令人忧虑。
二曰梳理司法介入方法,让司法在“排污”同时,逐步以清晰角色“常驻”绿茵场。足坛为什么对于法律“高压线”缺乏顾忌,甚至搞成了公开秘密还能肆无忌惮?根据暴露出来的问题,跟假球赌球缺乏明确法律界定有关,跟司法介入足球监管缺乏长效机制有关,也跟涉及体育管理的法制仍然薄弱有关……本次司法介入,为发现相关问题、研究相应措施提供了契机。比如有专家建议增设操纵体育比赛罪、对购票球迷提供索赔通道、对退出足坛企业与个人建立清算机制,这些都值得研究。唯有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不断互动,才能将司法介入引向纵深。法律在场,秩序才能保障,足坛不仅要抵挡黑幕,更要注入司法“楔子”来稳定未来航向。
三曰维持舆论高压态势,以此触动风暴深入。在今天,舆论是不能忽视的一股力量。舆论的特点是“喜新厌旧”,但在足球扫黑问题上,既然门缝打开,不管是主管部门、足球业者,还是新闻媒体、球迷,都应持久地保持立场,持续地施加舆论,避免任何人产生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懈怠念想。
中央领导日前接连表态
“振兴中国足球”,当下司法已强势介入足坛黑幕,这有着非常强烈的信号意义。既然中国足球病情严重,那就要拿出“刮骨疗伤”的决心重新开始,而司法利刃显然正是一柄绝佳的手术刀,我们应乐观其成、小心呵护。诚然,中国足球要振兴,反赌风暴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但毕竟看到了这第一步。或许多年之后再回首,才会发现2009年冬季掀起的这场风暴,真的在为中国足坛全新时代掀开了幕布的一角。
公安部虽只是“初步披露”了一个“20万搞定5∶1”的“小案子”,打了一只名不见经传的死老虎(山西陆虎),却引发舆论一片亢奋。有人乐观,认为轰轰烈烈足坛打黑浩然登场,那些做过亏心事的人要夜不能寐了。也有人悲观,认为公安部介入并非自动自发,线索来自海外,就让人想入非非,担心会不会如昔日浙江绿城打黑一样,逮只“蚊子”便草草收场?
前一篇:月租费是衡量固话改革成败的标志
后一篇:给南京“楼歪歪”的祝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