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古城“再禁鸣”支支招

(2009-10-27 14:53:28)
标签:

杂谈

    自10月21日起至12月31日,西安市交管部门将在市区开展机动车违法鸣笛集中整治行动,禁区内乱鸣喇叭将处以100元罚款。西安市交警支队开通了多部举报电话,将部署五次千人整治大行动,并向全体驾驶员发出 “不乱鸣笛”倡议书。有道德倡导,有当街纠察,亦有严厉惩罚,古城禁鸣“再出发”,表现出很大的决心与气势。
    汽车市区 “禁鸣”,1997年国家就有相关规定了,但大多数城市都没能逃脱“边禁边鸣”的宿命。西安也不例外,四处发生的明知故犯与四处可闻的 “哔哔”声,令我们几乎都忘记了还有这样一个规定。过去十多年的教训提醒我们,“摁”住乱鸣笛之手,并非易事。市民被鸣笛“惊”到,即便打举报电话也很难留下证据,即便偶然录下喇叭声也很少有人会为此不懈地“讨个说法”。偶然千名警员上街“严打”,有可能某一时刻令万车“齐喑”,但我们能有多少警力天天盯在这件事儿上?风声稍过,大街上难保还是外甥打灯笼——— 照旧(舅)。
    贯彻“禁鸣”,犹如大禹治水,光靠硬堵,难免坝溃水横流。实现综合治理需要多管齐下,在借助于举报、罚款等严肃整治同时,亦应该考虑各种“疏导”之策。在认真研究各地禁鸣经验教训后,我们谨慎支出如下几招,仅供古城“禁鸣”参考。
    招数一:为塑造“不乱鸣文化”,可以设计并推广专门手势 (比如伸出小拇指),对违法乱鸣者进行谴责;也可以设计专门手势(比如伸出大拇指),对斑马线上礼让行人、交通饱和时驾驶员耐心静等表示褒扬。人都是希望被尊重的,这样一种“褒善贬错”的“指指点点”虽不起眼,却能于车水马龙中,在行人与驾驶员之间建构一种对话的默契。
    招数二:对汽车喇叭太过刺耳的声音进行调整,尽量降低公众烦躁感。可以如台湾地区那样强调喇叭声的 “悦耳感”;可以如宁波那样通过安装低分贝喇叭,降低鸣笛音量;也可以对夜晚扰民的渣土车等特殊车辆汽笛声进行改装。这听起来似乎非一城一市可完成,甚至需要厂家配合,但如能推动徐徐展开,却不失为最为实际之策。
    招数三:集中整治应考虑分区段推进的“麻雀战术”,避免呼啦啦一千人上街,呼啦啦一千人撤回,貌似壮观,难有实效。厦门市曾采取这样一招:先在主干道禁,先在中心区禁。驾驶员有了“意识”后,再扩大区域,并辅以执法处罚。此种渐进推进有助于守法观念的“渐入人心”。
    招数四:调动民众之力,聘请市民担当目击证人。此前执法中常遭遇 “不认账”状况,有的地区将一人执勤改为两人,通过一个普通市民做目击证人,令违法司机不能抵赖。另外,据说此次整治将增加录音录像作为取证手段,而适当做出奖励,或许也能有助于调动市民,有意识收集证据,提升举报电话的拨打率。
    招数五:实现屡屡违法鸣笛的“挂钩式”惩罚。带有极大偶然性的百元罚款,很多人未必在意,所以温州等地不仅对违法鸣喇叭者罚款,还与驾驶证管理挂钩,厦门则是用分数管理,扣够100分要参加学习班。对于“不差钱”的驾驶员而言,这些“麻烦”或能派生更多的“自觉力”。
    不能否认,我们既要面对城市车辆迅速增多的现实,又要期待有宁静、祥和的生活环境——— 这是城市化进程中不能逃避的两难命题。纵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却也希望12年后的禁鸣“再出发”,能令古城西安的交通环境有一个明显改善。毕竟,这是每一个市民的需要。(相关报道见A5、B18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