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毕诗成
劳动创造一切。劳动者最光荣。这是我们从小就接受的教育。而现实当中,颇有些基层劳动者辛辛苦苦、勤劳付出,却得不到对等回报,也较少能感受劳动尊严。本周的几条信息,让我们看到了政府尝试“纠偏”的努力。
全国总工会本周公布了
《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员工工资标准不能由企业单方制定,而应由企业代表和行业工会或地方工会代表谈判商定。基于全国多个城市的连续高温,工会组织还发出维权提醒:高温停工不能降工资,中暑属于工伤。同在本周,国务院发布《个体工商户户外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无固定经营场所的摊贩可以申请登记为个体工商户,这意味着全国3000万做小买卖的流动摊贩有望身份合法化,不再需要四处“躲猫猫”。
前两条旨在为受雇于中小企业的员工争取福利待遇“撑腰”,后一条旨在松绑“马路经济”令做小生意者有合法的生存空间。按理说,这些意在改善基层劳动者生存状态、建构和谐劳动关系的信息该引起一片叫好才对,奇怪的是,叫好的不多,泼冷水的倒是不少———
“协商工资”与“停工不降薪”被质疑为难落实、难操作,“看起来很美,却难吃到嘴”。“商摊转个体户”被怀疑会换汤不换药,“法规上的名义转换改变不了现实中的肠梗阻,甚至可能因为‘婆婆’更多而生存更难。”而一些已经解禁路边摊贩的城市频频传出执法人员打砸小贩的新闻,俨然凑上来成为某种艰苦生存的佐证。
遭此解读,政府或许会感到委屈,却不必抱怨。这种警惕式解读本身便是个提醒:劳动者遭遇的生存困境,或许远远超过了我们的简单想象。“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对劳动者权益的关怀与保护不仅要看得见、听得美,更要摸得着、用得上;不仅仅要有写成条款的保护规则,更要回到现实当中,针对紧张劳资关系各种复杂的表现,有耐心、有针对、有办法地逐项化解。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本周发生的另几件事,让我们不能不摒弃盲目乐观的虚妄。农民工张海超工作3年后被诊断为尘肺,企业却拒绝配合,多方投诉无用后,28岁的小伙子竟然跑到医院
“开胸验肺”,以极其悲壮之举,捍卫本属正当的权利。而安徽界首再曝黑砖窑非法使用智障劳工则提醒大家,残酷的资本奴役或许从来就没有在现实中消失过,只不过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罢了。
诚然,这是两起极端特例,但如此暗无天理的极端,却滋生在一片羸弱的劳资关系土壤之上。劳动部门、司法部门以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履责不清、缺少俯身做“小事”“实事”的姿态,甚至不乏担心影响地方形象的护短遮丑,都是纵容劳动者权益被侵蚀的“帮凶”。而作为“准劳动者”的一些大学毕业生上网抱怨在就业的七月季节,被学校欺骗“不明真相地被就业”,更是揭示了一些公权逐利作假而漠视劳动者权利的丑态。
社会上一度有人认为,发展就要靠资本而不是靠劳动,所以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的贡献甚微———
这也是一些政府部门在劳资矛盾中“口头重视劳方、行动重视资方”的潜意识根源。发展要靠人,发展为了人。在转型期的中国,我们的公共政策不能只满足于将下层“不出事”作为目标,也不能光顾着坐在空调房子里建构一些“好看”的社会规则,却对落实规则的现实阻力缺少洞见与耐心。
唯有将改善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劳动收入、劳动保障、生活质量等作为全社会的头等大事,从上到下各级政府都能想尽办法,寻求改善基层生存生态之道,才能期待形成一种虽然可能比较辛苦,却仍然存在不少机会、能够感受尊严、有向上流动希望的社会空间。而这,不但是每一个劳动者提升幸福感的希望所寄,也是一个社会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