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颖专栏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9日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将对我国的党政干部评价体系产生重大影响,过去唯GDP的考核评价指挥棒会发生重大转向。将通过强化党内外干部群众的参与和监督,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以全面加强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6月30日《第一财经日报》)
我注意到,新闻界很敏锐地将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中的关键点提了出来:“不唯GDP论英雄”、“加大民众满意度”,这准确抓住了当下领导干部考核的脉门,其民意关注度和实际效力都是值得期待的。
关于唯GDP论英雄,社会上早已是意见纷纷。把一个整体的绩效考核体系简单地落脚在GDP上,而没有纳入环境、资源、老百姓满意度和其他一些社会指标,已日渐暴露其缺陷和不科学性来。它形成了错误的指挥棒,影响了地方官员们的行为,导致时常出现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大量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一些事件已直接成为影响干群关系,妨碍地方和谐的因素。
但是民众的不满意最终无非是变成了各种短消息或网络笑话,以牢骚的形式发了出去,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一些民怨甚大的工程或项目,就在媒体的关注和民众的冷眼观望中强行上马,并折腾出一个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恶劣后果。由于缺乏必要和有效的民众参与机制,很多老百姓对决定自己未来生活甚至命运的事情连象征性的发言机会也没有。对于那些损害他们利益让他们愤愤不平的部门和官员,他们甚至缺少起码的反制措施。一个地方的官员,无论升迁还是受奖,很大程度上由他的上级说了算,而与治下老百姓的意见关系都不太大。这样的后果,便是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冷淡,毫无主人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某些地方,因为意见得不到及时的舒缓,而积压成高温高热的危险因子,偶然遭遇一个意想不到的火花,便会爆炸成一场灾难。
无论是瓮安还是石首,以及更久远的一些群体事件,背后都有这种民意喜怒得不到合理疏通的原因。因此,加大民众满意度在干部考核中的分量,是取得科学决策并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对于一个地方领导者来说,只有本地多数群众满意的政策和举措,才是科学合理的。特别是关乎民生的事情,老百姓的感觉与知觉是最敏锐的,他们比谁都明白,什么能让他们痛苦,什么能让他们快乐。
应该有更多的制度化的渠道,让老百姓能够切实感觉到,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能为当地的领路人所接受。要让所有官员真切地感受到权力是谁所授,这对他们在做决策时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当民众的意见和话语越来越有力,能通过有效渠道把这种力量行使到官员的政绩考核中并决定他们升降的时候,官员们选择向上还是向下负责,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无疑是实在而有意义的举措,当然,如何能制度化地让考核成绩在官员的升降中起作用,如何让民众的真实意见不带水分地进入到考核流程中,都需要通过细致准确的操作手段来加以保证,并需要时间来实施和完善。可以肯定,这是正确的出发点,我们有理由对结果充满期待。(曾颖
知名媒体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