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之后我们相濡以沫中国坚定前行
(2009-05-13 15:58:14)
标签:
杂谈 |
一年的刚硬,在这一天化作柔软的啜泣;一年的柔软,在这一天积淀为刚硬的前行。
昨日是“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祭,巴蜀大地、长城内外,举国上下、妇孺老幼,无数国人以各种方式祭奠一年前溘然逝去的同胞魂灵;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前的国家祭奠,以共和国的名义向逝者表达哀悼、向生者宣示“生命至上、人本至上”的价值观。
不是为了沉溺于哀伤和悲愤之中,也不是为了哀痛而哀痛,任何有意义的纪念一定会指向未来。不仅指向未来,也当回溯历史,承前启后。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善待人类,为了佑护生者,为了让所有人全面的发展。
对于逝者而言,他们已经化为一抔黄土,一缕青烟,与天地融为一体,随清风纷扬飘散,所有祭奠的终极价值,本质上都是为了生者,从精神、从制度、从文明层面,为生者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祭奠,证明了中国作为一个理性社会,绝不冷漠和淡忘公民的死亡。生命值钱,更值得尊重。同时,在唤醒人们对生命尊重意识的同时,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变成一种活生生的现实体验。逝者肯定无法感知天地同悲、泪雨磅礴的祭奠,但生者无法因此而无所事事,即使再简朴的祭奠,也是一场生者的心灵抚慰,即使再无力的悼念,也是一场前行的仪式。的确,我们需要借助这样一场仪式,来表达缅怀、歉疚、悲哀、困惑与思索,需要在种种心灵的震撼与碰撞中,汲取前行更加铿锵有力、生命更加至高无上的力量源泉。
要铭记历史,不仅需要我们的心念,更需要我们的行动。只有当灾区的生机得到全面恢复,艰于呼吸的阴影从人们心中消除或隐匿,只有这个遭受重创的民族同舟共济,从个体的自强不息伴生群体的相濡以沫,社会的前进和历史的推动,才能在一个个微薄力量的积聚与融合中,爆发出无穷的力量。
从一年前那生死离别的几分钟开始,中国人的博爱、和善、坚韧、敬畏、互助……一系列人类最伟大也是最平常的善的因子被全面激活,社会各个阶层、各种组织、各类民众,无不无怨无悔地将援助之手伸向苦难之地。一年过去了,激动或已平静,感动或已稀释,冲动或已殆尽,还有多少力量能将那些伟大而平凡的人性之美持之以恒?还有多少激越能将那些伟大而平凡的人类本性传承久远?
短暂的伟大固然美丽,但持之以恒的伟大才是真正的灿烂如画;一时的激越固然振奋,但传承久远的激越才是真正顶天立地。
救助一个孩子固然不难,但只有在他一生的漫长路途上永远感受人类的温情,这才是真正的相濡以沫;抚慰一位幸存者的伤痛心灵固然不难,只有在他一生的漫长旅途中时时感受抚慰或理解,这才是真正的相濡以沫;扶助一户残破的家庭固然不难,但只有在他们一生的漫长征程中常常获取爱的关怀,这才是真正的相濡以沫……
汶川地震周年祭是一个叹号,更是一个逗号,重生依然孱弱,重建刚刚起步,当无数国人抛却世间一切成见、劣根与积弊,持之以恒地相濡以沫、携手而行,中国才能真正坚定前行,势不可挡!
前一篇:从“快女”批文想到赵丹遗言
后一篇:要构建避免年轻人相互伤害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