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德政
中国商务部18日正式宣布,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到此终有结果,据悉,这是反垄断法自去年8月1日实施以来首个未获通过的案例。
此消息一经公布,有人欢喜有人愁。许多民族品牌的拥趸欢呼雀跃,认为这是一次民族主义情绪的胜利;是对中海油并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案搁浅的一次有力回应。最大失意者,可能要算汇源董事长朱新礼了。为了做成这桩买卖,朱新礼可谓是千方百计,并对反对意见苦口婆心地开导。他有句最打动人心的话:“把企业当儿子养,但是要当猪卖。”现在,眼看到嘴的“肥肉”还是溜掉了。
如果站在朱新礼的立场上来说,这确实是一桩好买卖。汇源这些年的经营形势已经大不如前,据2007年汇源下半年报显示:销售额下降了5.2%,毛利下降了22%,而股均收益下降了72%,营销成本将近上升了一倍。汇源面临着资金、管理上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时候以相当于市价3倍的179.2亿港元卖给可口可乐,毋庸置疑,是个划算的买卖。
汇源“委身”于可口可乐,这本是一个“你情我愿”的国际商业并购案,却遭遇到方方面面的质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满怀民族主义的论调充斥报端、网络,比较极端的观点有“宁可破产、员工失业,也绝不卖给外企”、“外企并购涉嫌对民族品牌的消灭”等。网上一调查显示,35万参与投票的人中,有79%反对收购。
从民族感情上来说,民族企业确实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民族企业的发展,使我们从疲弱被动的落后局面逐步走向富足。因此,许多人心中对民族企业、民族品牌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甚至到了敝帚自珍的程度,这多少可以理解。但是,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环境越来越开放的今天,在需要应对更多复杂经济问题的时候,还一味停留在这种思维方式上,显然对我们的心智是极大的考验。这种心态不加以调整,就势必等于自己给自己戴了一副枷锁。
民族情感固然重要,按照资本规则办事也是发展的必需。我们的改革一路走到今天,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里,国际之间的企业并购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不能再用一种非常民族化的情绪,或者非理性的态度去评判一个商业并购案。作为一个平常的商业运作,并购不见得是好事,但也不见得就是坏事,这都是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出的经营决策。对于这样的并购,若我们仅仅止于冲动,而不走向理性建设性,那就意味着故步自封,甚或倒退。
商务部以市场经济原则的决断,只不过是在按市场经济的原则行事。从法律理性来看待这次并购案,这只不过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汇源果汁占有43%的中国果汁市场的份额,如若被并购,对中国的果汁行业必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商业部所要做的就是严格把握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审查标准,即经营者集中是否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因素,以此最大程度地维护竞争性的市场结构。至于像食品饮料类的非尖端产业怎样评估是否影响市场安全,怎样保留市场裁决的灵活空间,则属于商务部的“评估技术”范畴。
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谈不上是民族主义的胜利,更谈不上是可口可乐和汇源的失败。同理,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搁浅,也不能以简单的成败论来衡量。这些都告诉我们,大家各自按照自己制定的规则行事,这些规则所关注的是本国的市场公平竞争是否受到损害,而不是以某一家企业的具体经营来影响规则的理性。以规则的理性来进行裁决,对一国的市场环境而言,才是最大化的公平与正义。(相关报道见A4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