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江涛
住房公积金对于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近年来,伴随着住房公积金规模的日益庞大,住房公积金管理领域大案要案频发。专家称,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增长,在不久的将来,住房公积金将会成为中国最大的基金。现行的监管模式和制度能否管好这样一大笔钱令人生疑。一系列事关住房公积金的大案一再敲响警钟———
变革公积金管理体制已经刻不容缓。(2月5日《法制日报》)
谁为2万亿住房公积金当“保镖”?2万亿公积金要回归“公”字,需从体制上开始。现行监管框架基本游离于公众视线之外,真正管钱的公积金管理中心是一个事业单位,行使的却是金融机构的职能。通常情况下,央行和银监会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是极其严格的,而公积金管理中心却长期置于金融监管机构的视野之外,监管职能非常脆弱,有时甚至是形同虚设。
按照现行物权法,作为产权人的缴存大众,有权过问其信托财产的用途和去向,并对如何监管具有话语权。在调整公积金的重大决策和投资方向时,必须召开听证会,及时吸纳业主代表意见和建议,在没有获得多数票通过的前提下,不得擅自动用公积金。公积金在使用上的程序必须予以改革,体现便民快捷和效能的原则,不少城市已先后实现公积金的按月提取,这说明按月提取并非不具备可操作性,完全可以在面上推行。应该充分考虑真实需求,取消和减少不必要的繁琐程序,使用程序上更加人性化。
公开是住房公积金安全的生命。不仅仅公开公积金本身的动态信息,而且应公开相关监管机制与制度的调整与设计;不仅仅是年度资产负债上“例行公事”的公开,而且是从缴纳到拨付、使用、结存上的全程公开,时时公开,事事公开,特别是涉及较大金额公积金的流动还需在主动公开的前提下,及时准确地通过媒介发布信息,接受缴存人与全社会的共同监督。可以说,公积金越透明公开,越跟公众“亲密接触”,就越安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