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商评论
华商评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383
  • 关注人气:5,20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我”感动“你我”

(2009-02-06 14:19:02)
标签:

杂谈

■ 毕诗成

    生活中总有一种力量,会震撼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泪流满面。昨晚,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仪式播出。获奖者包括:奔忙在冰雪地震灾害前线的志愿者、唐山13农民;维护奥运圣火尊严的残疾人火炬手金晶;照顾瘫痪女友34年的苏州市民韩惠民……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往事,给了亿万观众深深的感动。年度特别奖授予了全体“中国人”,你,我,他,每一个个体。因为在过去这太多悲怆和喜悦的2008年,“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
    “感动中国”评选已整整七届,七十多个“感动中国人物”先后展示过他们的人性与灵魂,或对亲人的挚爱、或对岗位的热爱、或对弱者的关爱、或承担社会责任的人间大爱……综观“感动中国”的七年脉络,一个明显的倾向是:“感动”正在摒弃简单的豪言壮语,不再总是排斥人性的“高大全”,不再总是“坚硬”的“牺牲”榜样,而是越发体现出多元之魅,越发成为我们自己对某个行为的会心,一个个“柔软”的体悟。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主流道德的导向,但它不应是来自于外界的人为强植,让人敬而远之,而应是一种进入内心的共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共鸣能唤起和自身做出一种对比,能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角落安静地洗刷自己的灵魂,这是一种让人“感而动之”的力量。2008年,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我们一个个独立的参与者,绘就了一股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最终镌刻在“年度特别奖”的奖杯上。当你、我、他每一个平凡的个体,成为“感动中国”的主角的时候,谁能说,这不是感动悄然互动结出的善果呢?
    每年评选结果出来的时候,似乎也从来不缺少质疑:谁的事迹还不够典型,谁只能算是“激动中国”而不能“感动中国”,云云。一次评选从来就不可能涵括所有的“感动”,所谓感动人物永远都会是一个开放的列举:如果你说张开双臂将学生护到身下的谭千秋老师更能感动你,如果你说靠送煤球生活却向灾区捐款1.1万元的“卖炭翁”陆松芳让你落泪……不要紧,只要能够从他们身上获得柔软的体悟,他们就是我们心中感动中国的人物!
    每个人都会有触动自己心灵的人,我们不必揪着一个终选名单指手画脚,将某种精神做俗化的解读排比,而应该打开每一个毛孔,去认知、去感悟那些现实的灵魂之魅。就在昨天,在陕西的韩城,发生了万人痛悼英雄民警王平顺的感人一幕。当人们自发地汇集到送葬队伍当中的时候,那里绽放的,不正是一种“感动精神”吗?
    时代发展到今天,感动,已经不再是分发到我们手里的学习材料,而是温暖我们内心让我们怦然心动的东西。白岩松说:过去我们都崇尚刚性的硬力量,而现在,我更崇尚那些细致的、温暖的甚至显得有些柔弱的软力量……这是悄然发生的时代变化。或许,我们无法对流淌于这个社会能够拨动我们心弦的力量做出物质化的度量计算,但一次次洞察、体认、感悟,已说明我们仍然认同真情。只要相信人性的善良与崇高,并相信它们可以传递,就有理由相信这个世界一定可以变得更好。
    央视主持人说,感动,要用一整年去播种,春天才有得收获。但当感动中国者不再高高在上,凌空虚蹈,而是体现于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平凡“你我”;当感动中国的精神实质已经根植于五谷杂粮与七情六欲的生活背景;当更多的人能够“通感”到这种精神的自由传递,人人能够理解,能够达致,我们有理由相信:天天都是播种日,天天都是收获日。你我会被感动,你我也会感动别人。这种温暖我们内心的力量,也正是我们应对未来所有不确定因素的源泉。(相关报道见A4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