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商评论
华商评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130
  • 关注人气:5,20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协议推“三通 ”,两岸互利力除最后忧虑

(2008-11-05 16:01:48)
标签:

杂谈

  ■ 毕诗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4日下午在台北签署四项协议,内容涉及两岸空运、海运、邮件与食品安全,加上早已开放的大陆直接投资,通邮、通商、通航的“大三通”将正式实现。航线截弯取直,两岸人民或将首先感受到迈入一日生活圈的诸多便利。岛内有评论称

,这象征着两岸关系进入了和解与合作的新里程。

    “大三通”显然不只是一种“象征”,而是一种实质突破。若将我们的视野拉高到60年以来的宏观时空架构,或以目光回看30年以来的同胞诉求,逾越多少障碍,扫除多少阴霾,付出多少心血,今日“大三通”之成果,实实殊为不易。更令人期待的是,这种三通与发生在实质层面的和解,一经开启,必将加速,若无重大风波,很快会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人员与信息的自由流通,将频繁地传递善意与理解;金融与物资的双向依赖,将增加继续和解合作的筹码;相关协议的落实,将不断开辟更新更便捷的合作路径……所有的热闹表象都会归为一个实质:两岸同胞福祉在互利互惠中增进。

    互利互惠首先是要能够做到互信。若能坦诚相待、将心比心,停止不必要的猜疑甚至仇恨,同为华夏儿女的两岸同胞,没有理由做不好共富共赢。但据凤凰卫视主持人杨锦麟先生在台湾的现场观察,台湾主流媒体对陈云林访台大致有两种情绪:一个期待两岸可以逐步迈向一个历史的互动新阶段;另一个是焦虑,惟恐被矮化的情绪在蓝绿阵营都有存在。正因为有焦虑,一些人对陈云林将怎样称呼马英九先生才会极度敏感,岛内各派政治力量也积极角力,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更是操弄起 “主权”概念煽动绿营民众向陈云林“呛声”。但昨日被媒体反复品读的一个“小花絮”,却似乎回应了这种矮化迷思的多虑。

    昨日上午“陈江会谈”上,江丙坤率先为陈云林倒水,按照蔡英文此前的思路,这是在“矮化台湾形象”,但陈云林马上回敬,给江丙坤倒水,形成互敬互爱的良好温馨氛围,这被媒体作为“佳话”来解读。

    倒倒水虽属小事,却折现着互信与善意的价值——— 联想到大陆方面只强调此行的经济议题而避免政治纷争;联想到陈云林在赴台前就奶粉事件公开向台湾民众道歉;联想到国台办主任王毅在送机时所说的 “不存在谁让歩、谁吃亏的问题,‘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就是与台湾同胞互动、解决问题的精神”……不难理解,“倒水式”的善意互信正在更大层面上被浇筑。这足以让人充满期待:两岸若能对“和平共荣,对等尊严”确立共识,在放弃猜疑与杯葛之后,迎来的必将是大有作为的海阔天空。

    但应该看到,台湾海峡的上空并非没有阴云冷风,不确定因素还是存在的。面对观念多元的台湾人民,力图扫清最后的那些焦虑情绪,彻底实现两岸的精神认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便陈云林自己,在记者问是否听到反对声音时,也非常坦诚地回应说:“我听到了,也看到了”,但他坚信两会为两岸同胞提供方便,创造福祉,总有一天会被这些民众认同。

    在陈云林访台之前,曾有过很多波折,但以协议推动三通的大幕一旦开启,便因了其符合两岸绝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显出不可阻挡的势头。或许此后还会有阻力,建构长远深层理解,还需要反复对话、交流、沟通与磨合,但重要的是,这种互信互利互惠的历史之势,已是不可阻挡地浩然向前了。

    有台湾友人笑称,台湾各界人士对陈云林应酬和酒席的安排似乎多了点,虽然体现了好客之道,却给人错觉,好像陈云林再来的机会少了似的。这个“提醒”很有意思,让人不由得想起最近美国前副助理国务卿柯庆生的一句话,“两岸对话,今天是好时机,明天是好时机,下周也是好时机”——— 在“大三通”和风细雨滋润之下、同胞走动一日还之时,两岸的酬客机会必将越来越多;而如此大势之下,扫除飘荡于台海上空最后的阴云冷风,应该只剩下一个时间问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