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察命案的公信取决于官民互动

(2008-10-18 15:45:23)
标签:

杂谈

  ■ 马九器

    昨日,哈尔滨市委外宣办就震惊全国的“1011警察命案”表示,哈尔滨官方对此案态度非常明确,不管此案涉及到谁,一定一查到底,决不姑息。网友发动人肉引擎搜索,公布当事人双方家庭背景:死者林松岭在打架中所说的“舅舅”是哈尔滨市政协领导,另一位参与互殴的当事人

车亮,其父是黑龙江公检法系统高官。哈尔滨外宣办表示,当事人的家庭以及身份背景与查案无关,案件将依据有关法律依法办理。

    轰动全国的哈尔滨 “警察命案”发生后,舆论走向一波三折:先是同仇敌忾怒斥警界害群之马——— 监控录像公布后舆论态度开始分化——— 网络人肉搜索爆出受害方家庭背景后网络哗然——— 一桩普通的刑事案件开始成为一起疑点丛生、传言四起、想象连绵的公共事件。在这起公共事件中,“警察”、“暴力”、“大学生”、“高官背景”、“吸毒”等一系列扣人心弦的关键词,或真或假,将无数网民、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同一个方向,用群体心理学名著《乌合之众》的观点而言,就是此案引发了一场社会心理方面的“群体事件”。

    “群体事件”已耳熟能详,尤以贵州的瓮安事件为甚,给公权带来极其深刻的启示。发于网络的舆情表达,无论影响力抑或爆发力,都堪称群体事件的“第二表达”。“群体事件”往往有如下特征——— 无意识、传染、暗示——— 继而引发冲动、急躁、轻信、夸张、偏执等情绪,最常见的后果就是传言四起、谣言漫天、公权公信扫地。在人人都以形象思维考量的群体事件里,种种幻觉更与事实交织一起,形成一种强大的或正或偏的舆论力量。这种力量足以影响案件的查处、司法的正常程序、甚至审判的常态。从事实来看,哈尔滨“警察命案”已在网络、民间、公共舆论平台显露强劲的舆论场,“高官背景”、“吸毒”、“录像失真”等种种传言风起云涌,甚至当年“宝马撞人案”的风波也被扯入其中,传得神乎其神,一起普通命案大有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广泛预期。所有这些虽然表面上看和本案没有直接联系,但牵涉到此案调查方的公信力、司法公正与否,不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即便撇开诸多理论不言,按照正常的程序要求,负责哈尔滨警察命案的官方也当对民意作出积极回应,至少是有所作为而非一句“与查案无关”了事。此案至今产生的疑问接踵而至:命案诸当事人究竟有没有高官背景?监控录像能否全部公开?如何采取妥善措施最大程度保证调查的公正?死者的真正死亡原因是什么?尸检结果何时公布……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九条规定,“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诸多疑点并不妨碍案件的侦破与调查,显然在公开之列,这不仅是信息公开法规的要求,也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义务。

    由于罔顾民意呼声,由于对舆论动向体察不周,由于应对公共事件、群体事件缓慢拖沓,往往是导致诸多恶果的根本原因。这起轰动全国的命案,其办案过程、调查结果能否符合程序正义、结果正义,能否担当得起公权与法律的公信力,能否让民众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性的官民互动。 (相关报道见A10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