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行
(2008-09-21 15:24:21)
标签:
杂谈 |
■
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是个问题。细究起来,其难度约等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倘若翻译成白话,大概可以看作是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诞生于实践,或者说是不是所有的实践都会催熟理论。依兄弟的管见,知与行的辩证关系,许多时候更像是段誉和他初学乍练的六脉神剑,基本上属于靠天吃饭。至于说得
奶粉需不需要添加三聚氰胺?或许是个连火星人都知道的问题。随着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碰倒了第一块问题骨牌,一个22个品牌厕身其间的“多米诺”轰然崩盘了。信息不断被披露,我们不断被震惊。没人知道还会有多少惊人的消息让我们感到恐怖,更可怕的是,用辞职、免职和刑拘的例牌来消弭风波,这回也不知道行不行?
但见,闻风而动的有关部门又开始了他们的救火之旅。手段不可谓不霹雳,查察不可谓不彻底。只是没人愿意告诉我们,这究竟是塞翁失马还是亡羊补牢?他们头脑中的知与行,到底是“知之为知之”还是“知之为不知”?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
按照认识的辩证运动的说法:认识的过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运动过程。知与行应该是互为表里,相互促进的。不可能有异想天开的理论,也不可能有闭门造车的实践———
“云南540多名官员聚集滇池反思孟连事件”再一次提醒人们,不按科学发展观办事,一味地从既得利益出发,是根本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为民,绝不能停留在某些人的口头上,否则,知与行的脱节,只能带来教训,引发对立。
和孟学农的辞职相比,国资委日前出台的
如果说环境税有望开征属于知易行难的话,那么“美女养眼指数”则属于知难行易。作为用来具体化商业氛围的中国首个商业街指数,“美女养眼指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窃以为,商业标准自然需要遵从商业逻辑,只要它符合公序良俗,只要它符合发展规律,哪怕它的背后站的就是某区政府。
当然,和余秋雨大师比起来,我等在知与行上面纠缠不休的只是俗人,且还是大大的俗人。在余大师那里,知不是问题,行更不是问题。对于上海市教委设立在上海戏剧学院的“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的行动,余秋雨大师是这样知道的:“既然我已经做了大半辈子的‘老师’,那就后退一步叫叫‘大师’也可以吧。”兄弟我原来一直以为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叫大师,如今才知道是个“家”就可以。善哉!山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