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会欣赏小国运动员的坚韧

(2008-08-16 14:30:11)
标签:

杂谈

    ■马九器
  如果要问奥运会上最激动人心、最感人肺腑的一幕是什么?回答很可能是金牌争夺战,至少也是天才、名将们登峰造极的表演赛。奥运比赛仿佛一场珠峰攀登盛景,目光聚焦永是巅峰处的壮怀激烈,胜利者的辉耀、奇迹的创造,往往似乎更能体现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
    但是,如果把每一届奥运会放在历史的坐标中考量,最激动人心、最感人肺腑的,往往却是于无声处的坚持、无人喝彩的坚韧和天壤之别下的不屈。
    让时钟拨回到1932年7月的第十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在盛大的开幕式中,一位黄皮肤黑眼睛的选手,独自一人举着国旗行进着,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当时观众的心情不得而知,但惊讶、慨叹、同情之情,不亚于今天我们看到开幕式中寥寥可数的某国代表团时的情愫。那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东方人,就是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孤独的刘长春,在连归程路费都无法备齐的窘境下,坚韧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精神。
    当时光飞逝76年到达2008北京奥运会时,在壮观的开幕式入场式中,我们看到了相似的一幕幕:在参加北京奥运会的204个代表团中,有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以往从未有选手登上过奥运会的领奖台;孟加拉国有5名选手参加北京奥运会;尼泊尔有7名运动员参加;伊拉克有4名运动员参加,布基纳法索有6名运动员参加;圣马力诺有4名运动员参加;巴勒斯坦有4名运动员参加……孤单的身影让人们心绪万千。在百年奥运之际,当面对相似的场景时,我们不由沉思:是什么让这些近似孤独的身影依然熠熠生辉?体育小国、体育弱国力求参与对奥运精神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不妨把眼光投向那些默默无闻、甚至创造奥运最差纪录的体育小国的选手们———
    1996年8月4日,亚特兰大奥运会男子马拉松比赛顺利结束。就在这时,阿富汗选手瓦希奇缓缓地向赛场跑来。场内的志愿者自发地为瓦希奇鼓掌,两个工作人员则为瓦希奇在终点线上拉出了幸福的黄丝带。瓦希奇创造了奥运历史上马拉松比赛最差成绩。赛后瓦希奇对记者说:“我的祖国让我来参加奥运会,不只是为听发令枪响,而是要让我一直跑到终点。”
    2004年,东帝汶阿马拉尔参加了雅典奥运会女子马拉松比赛,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跑进了马拉松比赛的终点。她没有专门的比赛服装,但她说:“东帝汶人参加体育不是为了金钱,我们参加体育是用心来拼搏,最重要的是参与。”
    本届奥运会的巴勒斯坦选手马斯里在参赛前,一直在弹坑和驴车遍布的街道上练习跑步,他说:“当我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挥舞巴勒斯坦旗帜的时候,他们会由衷地为我高兴。”
    这就是一种伟大,国不分强弱贫富,人人都有参加奥运的权利,即使你是一位最业余的选手,在霄壤之别的竞争中,永不放弃、坚韧不拔让弱者成为最震撼人心的精神图腾,让全世界都不由自主地仰视。难怪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会如此满怀深情、充满期待地写道:“我们盼望着,当奥林匹克的圣火熊熊燃起,赞颂英雄的《奥林匹克圣歌》又一次奏响时,来自小国和大国的运动员一起成为竞技场上的英雄。”
    此时,我们终于明白,胜利不是奥运的终极目标,比胜利更伟大的是平等、是参与,是人类自身永不放弃、坚韧不拔的精神。学会欣赏小国的坚韧、学会向弱者的拼搏致敬,我们也将更接近奥林匹克精神。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