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拒绝金牌崇拜,拥抱体育精神

(2008-08-10 13:54:33)
标签:

杂谈

    ■王石川
    随着开幕式焰火的划落,一场狂欢的竞技盛筵已经开始。如果说此前有多少国家首脑出席北京奥运开幕式是一个悬念,那么作为东道主的中国此次奥运会将拿到多少枚金牌,恐怕是此后16天最让国人牵肠挂肚的论题了。关注奖牌没有错,但不能陷入锦标主义。把体育竞争上升到国之荣辱的地步,运动员夺金了就奉为英雄,失利了则唾弃之,并视为罪人,教练员把夺金目标当作 “不成仁便成义”的政治任务,如此种种,都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疏离和误读。
    遗憾的是,在越来越多的人对败者呈现包容态度的时候,在我们周围还有这样一些情绪,比如有人断定,作为东道主,中国的金牌数即便不是第一,也是第二,仿佛中国金牌数不拿第一、第二便不正常似的。再比如,国人对刘翔寄予了无限期待,只准赢,亚军即是失败,俨然“不卫冕、毋宁死”,难怪有人称,刘翔不单要迎战罗伯斯,还要迎战13亿中国人对他的过度期望。
    哲人说,引导生命于迷途的惟一手杖是良心,照耀人的惟一的灯是理性。在纷扰一时的奖牌之争的情绪中,在比赛已经开始之际,一定要保持理性,一定要看淡金牌之争,不能陷入金牌崇拜,更不能充斥赌徒心理。
    事实上,拒绝锦标主义、弃绝奖牌崇拜,正是奥林匹克精神的要义,诚如“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所称:“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如果每个人都必须夺冠,如果每个国家都抱着不摘金取银就是失败的心理,那么,北京奥运会一定不会有204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万多名运动员参加,因为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参加前,就深知拿奖牌无望,他们参加奥运会比赛的最大目标不是一定要拿得奖牌,而是表达一种参与精神,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践行。同时,我们举办奥运会也绝不是为了拿多少多少枚奖牌,犹记得当年,刘长春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时,张伯苓闻讯后激动题词:“智力竞新,强国之鉴”。因此,举办奥运,是一种圆梦,是开放,是追求共同价值,是拥抱世界文明,当然还是一种展现,一种融合,一种民族力凝聚的载体。
    摈弃金牌崇拜的情结,对国人如此,对运动员、教练员(这里的运动员应包括国内外)尤是如此。中国已经承诺,要办史上最干净的奥运会。张伯苓还有一句话,值得体味——— “运动员的品格,较比运动的胜利更为要紧;正当的失败比不正当的胜利更有价值。”这话放在今天仍不过时。由此,笔者还想到王军霞前段时间接受采访时的一段表述:“体育强国不是看你拿多少金牌,如果我们不择手段去拿金牌,那会很丢人,是气度问题。我们首先就不必争什么体育强国的名声,我希望每个人都参与体育运动,身体好了也会促进个人的发展,这才是最根本的。光想着拿金牌,那就是走偏了。”
    诚然,王军霞不仅提醒运动员不要有功利心,还给那些一味希望中国多拿金牌的人泼了盆冷水。必须承认,作为一名参加过奥运会的前运动员,王军霞的认识是深刻的,对奥林匹克的精神有着深度的体味和认知,对何谓体育强国的判断也颇为合理。谁能说这些不正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具化呢?奥运匹克宪章早已写下了这样的期待: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总之,千万莫把奖牌看得那么重,告别奖牌崇拜,告别锦标主义,让比赛还原为比赛,让体育还原为体育,让奥林匹克主义最终成为生活方式,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正是我们最需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