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面前只有“房奴”没有诗人
(2008-08-07 13:59:35)
标签:
杂谈 |
8月1日,29岁的青年诗人吾同树在东莞家中,以自缢方式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诗友们在悼文中提到,他生前面临着极大的房贷压力。(8月5日《南方日报》)
生命面前众生平等。我们对曾桓开(笔名吾同树)的自缢表示同情,不是因为他是一个诗人———
“房奴”概念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了这样一个群体:面对高企的房价,他们满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用自己多年的积蓄或东挪西借的钱,一头扎进由房地产商和银行为他们设计的长期还贷购房计划中,而一去就是二三十年,进去时还是青春年少,出来时已经头发斑白……这个群体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他们形象模糊,很难用具体职业将他们划分归类。
之所以购房者愿意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但就怕银行对你比你对自己还有信心,而且这种信心是建立在并不严谨的风险评估基础上。很显然,曾桓开也曾经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银行对他的贷款风险是如何评估的我们无从了解,只知道曾桓开贷款购房后去了深圳,办了家文化传播公司,后来亏了。紧接着,他又过了半年的无业生活。排除房贷利率的增长问题不谈,仅从他的这种生存状态也可以判定:他根本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银行房贷产品购买者。他轻易地获得房贷的同时,也轻易地被风险套牢。假设当初那家银行严厉些、挑剔些,曾桓开房贷无门的话,悲剧是否可以避免呢?
房贷断供者不乏其人,我所感兴趣的不是曾桓开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到底是不是诗人的气质在作怪,而是想提醒人们注意,在一成首付、零首付等低门槛的房贷政策召唤下,银行到底吸收了多少不合格的贷款人?一再被称之为银行优质资产的房贷业务中,还有多少曾桓开这样的客户?他们脆弱而敏感,对生命毫无敬畏,对责任毫无羁绊,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房贷风险的预警。你听到了他们以诗人的名义的呐喊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