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佳袭警案:逼近“程序正义”

(2008-07-31 14:12:21)
标签:

杂谈

 ■ 傅达林

  据报道,原定于7月29日下午开庭的杨佳袭警案未如期进行,开庭时间可能推迟至奥运会后。上海市二中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此前确实计划于7月29日开庭审理杨佳案,但现在该案的开庭时间将予以推迟,推迟至什么时候还不好说,“一切以法院公告为准”。(7月30日《重庆晨报》)

  从行凶

当场擒获到侦查和提起公诉,杨佳袭警案在舆论关注下一路发展,并未改变其案情简单、牵涉面单纯的初始特性。这样一个并不复杂却争议四起的案件,无疑再次为我们提供了一只验证程序正义的“麻雀”。

  从舆论当初对指派给杨佳的辩护律师的质疑,到对杨佳母亲是否遭“绑架”的猜测,以及对“异地审理”、“现场直播”的呼吁,坊间的热议凸显出民众对长久缺失的程序正义标准的再次呼唤。虽然在心理上,大多数人或许都已经接受了该案并不难预测的结果,但至少仍希望从产生这一“必定”结果的过程中看到程序正义的曙光。

  不可否认,有关部门在处理此案时还是表现出了较大的程序公正意向,例如,由上海市公安局而非闸北区分局侦查,体现了一定的回避原则;对杨佳作了精神病鉴定并在一天内出具了报告(一般应为三十天)。但即便如此,在沉重的司法惯性下,该案的审理能否超脱“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能否从中衍生出一个程序正义的标本,民众在观望,更在期待。

  其实,对程序正义的追求,首先应成为司法机关的自觉行为,因为程序对其而言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方法。公正的程序能够吸收民众的不满,而不公正的程序则制造不满。通过程序的透明化运作,可以消除民众对案件的质疑,树立司法裁判的权威。而对普通民众而言,程序公正更因其普适性而备受关注,之所以提出“现场直播”之类的诉求,根本意图就在于彰显如下价值:当任何人的生命被以国家正义的名义被剥夺时,一切都应当在阳光下进行。所以,公众期待在“看得见”的程序正义曙光下,对杨佳作出判决。

  美国曾在被誉为“世纪审判”的辛普森谋杀案中,以牺牲实体正义的代价宣扬了现代法治尊重程序的绝对立场。如今,法律迥异的中国也同样站在了法治转型的十字路口,从佘祥林案、聂树斌案到黄静案、崔英杰案再到许霆案及至杨佳案,每一次舆论关注的焦点都偏离不了程序公正,每一次都将司法部门逼近程序正义。杨佳不是辛普森,上海也不是洛杉矶,但中国民众对杨佳及其辩护律师和公诉人在法庭上的控辩过程的关注,与美国人当年关注辛普森审判一样,是如此强烈且充满着期待。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真心建议司法机关不妨从及时公布开庭日期和延期审理缘由开始,去开启中国程序正义的新旅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