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亿打造“中国莱茵河”的矛盾心情
(2008-07-30 15:26:41)
标签:
杂谈 |
■ 湖南将投入174亿元巨资来整治湘江污染,还千里湘江碧水奔腾。“我们要把湖南的湘江打造成中国的莱茵河。”湖南省省长周强如是说。(7月29日《中国经济时报》) 对于这类新闻,公众往往是怀着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情来接受、解读和理解的。一方面,在一个水不再清、天不再蓝的粗放型 首先,包括治理污染在内的环保确实需要资金投入。近年来资金投入一直是一条“断腿”。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曾核算,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对2004年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治理,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8万亿元,同时每年还需要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这说明,我国目前环境污染治理与资金投入差距非常大,环保欠账非常多。从这一点来看,湖南拿出170亿元来治污似乎也并不为过。 但是,我们又看到,公共治理尤其是河流治污问题,并不仅仅就是“有钱就灵”。以淮河治污为例,早在十多年前,我国就启动了淮河治污工程。从1994年到2005年,淮河治理的前前后后已经实际投入达193亿之巨。按理说,应该能够还我们一个“碧水奔腾”的淮河。但事实却是,当前淮河水污染依然相当严重,有超过一半的地方水质达不到要求,淮河生态环境甚至“出现新灾难”。这实际上已经意味着,十年的努力付诸东流,193亿之巨的投资差不多打了“水漂”。而现在,谁又敢保证湖南就肯定不会走淮河治污的老路呢?作为纳税人,公众有理由担忧,也有理由质疑。 就是在这样一个矛盾和悖论中,公众对于170亿治污心存犹疑矛盾重重:从治污的必要性来看,这170亿该花;而从治污的经验、教训和当前的环保治理困局看,又怕这170亿花不好、花得不值。在这个难以祛除的心结困扰之下,大多数公众对于巨资治污心存犹疑、矛盾重重,既欣喜又担忧。
因此,将湘江打造成“中国莱茵河”关键不在170亿该不该花,也不在于170亿是多还是少,而在于如何用一种科学的机制来保证170亿花得值。而这显然需要更多的配套措施来“保驾护航”,比如对官员治污的问责甚至是“一票否决”制度,比如湘江上下游综合管理机制,比如统筹运作的协调机制等,而不仅仅是“中国莱茵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