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冠军“长寿”也是一种奥运智慧
(2008-07-27 14:25:28)
标签:
杂谈 |
■魏
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立大会在国家体育总局举行。在会上宣布的奥运代表团名单中,新人占总人数逾七成,全团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4.4岁。(7月26日《北京青年报》)
新人快速出现,说明中国奥运会人才济济,培养奥运人才的机制和道路通畅,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理解这种现象,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上届奥运会发生在外国运动员身上有关“新人”和“老将”的话题,美国队中85%的好成绩由30多岁的老将取得,美国人说,30岁正是运动生涯步入巅峰的开始,俄罗斯“跳水沙皇”萨乌丁说:“只要有这个能力,我会跳到40岁。”但是,在中国体坛,30岁以上的老将却凤毛麟角,鲜有瓦尔德内尔那样的“常青树”,可见潜心挖掘老将的奥运潜能也是一种奥运智慧。
中国奥运赛场上老将乏人,除去“见好就收成了普遍心态”,“伤病恢复是大难题”等原因之外,也和现在推行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过程中,重视金牌的数量、重视成绩、重视冠军而不重视培养成本以及奥运精神有关。难怪李宁在最近播出的《杨澜访谈录》中感慨地说:“体育总局只要金牌不要运动员,因为运动员可以换”,“国人要的是冠军而不是体育!”
数据表明,中国的举国奥运体育的投资是巨大的,四年前,某运动队每年出国参加比赛的费用已达六七百万元,国家某队每年的训练比赛费用为2000万元,这还不包括运动场馆的建设费用。这样备战奥运4年,训练费用就要花去8000万元。有人曾计算过四年前中国队获得的每枚牌的平均成本差不多是几亿元,四年后的今天恐怕就更昂贵了,可谓是“史上奥运最昂贵的金牌”。
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一个冠军运动寿命越长,培养的成本就越少,由金牌产生的繁衍效益就越大越高。1983年,18岁的瓦尔德内尔第一次参加世乒赛,在团体决赛中负于蔡振华。但蔡振华当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21年后,当自己的徒弟刘国梁都成为教练了,第五次参加奥运会的老瓦还在球台上给中国球员制造着极大的障碍。老瓦自小在中国自费学习乒乓球,瑞典几乎没有投什么资,作为运动员,他一人抗衡中国五代运动员,不知道给瑞典节约了多少“银子”!而如果王义夫的运动寿命早早结束,要取得他今天的骄人战绩,我们又不知道要花费比现在多多少倍的费用。
因此,奥运会“瘦身”,节俭办奥运会,不但应有场馆建设的“瘦身”,更应考虑如何延长冠军的运动寿命,这样节约的奥运会费用决不亚于其他方面的节约。如何让冠军们的运动寿命延长,上届奥运会31岁“高龄”的荷兰游泳选手“女飞鱼”德布鲁因的见解也许是答案之一:“这段时间,我几乎准备退役。我在考虑该怎样看待游泳在我人生中的地位。我到底是爱这项运动,还是只在乎名次。还有谁能比我更了解游泳,更热爱游泳呢?我害怕面对的不是游泳,而是失败。但我不能因怕失败而放弃我的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