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钞票引发的“不公”浮想
(2008-07-13 13:32:26)
■ 毕诗成
兑换时间像猜谜,兑换方式像偷袭;有人一张兑不上,有人轻松兑几张———
奥运纪念钞闪亮登场,各地人民热情高涨,但亲密接触了一下下之后(更多人没接触上)却发现:激情对面,若隐若现晃动着一些不公平的身影,让人很是不爽,不由得浮想联翩。
看广州:11日迎来第二批奥运纪念钞,按规定兑换网点要在当天开业前1小时张贴公告,但前一天下午就有市民“扑准”网点排队,按规则得到消息的市民赶到时已“人去钱空”,市民质疑,谁走漏了兑换点的消息?(7月12日《南方都市报》)看上海:更是“一片混乱”,等了一晚上的市民到第二天早上才看到告示,竟然前一天下午已兑换完毕。(7月10日《证券时报》)看西安:兑换过程不到一小时,没兑到的市民十分失望,询问兑换数量,得到的答复却是“奥运纪念钞在我市的数量很少,具体数字保密,所以只有很少一部分市民能兑换到”。(7月10日《西安晚报》)
一件大好事,最后弄得牢骚满地跑,算怎么档子事嘛。任由此等情绪蔓延,恐怕只能以更多的公信牺牲为代价,闹不好还要捆绑一点大家对于奥运的情绪。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如此乱象?剖析这只“分钞麻雀”,或可窥见引发不公的一些根源。
公认的弊端是:中国是人情社会,有啥东西紧缺,大家就会窜房子挖洞子找关系,最后甜头总是让有关系、门路广的人吃到嘴里。据说上海的银行业者接到无数的求助电话,有的碍于情面答应帮忙,有的被迫关闭手机,有的挂出“无能为力”的“免战牌”;还据说广州前一天得到信的,都是拜银行内部所赐,更有生意人承认“跟银行业务往来较多,提前得到消息”。关系当道,没关系的咋能赶得上趟?
按说,重人情也不全是坏事,问题是人情总得有底线吧?比如在银行工作的人,难免会有人上门拜托,但总不能随随便便把本属保密的信息外泄吧?对于工作起码的职业伦理还是要有的嘛,对于违反规则不能丝毫不以为然嘛!据说很多银行也采取措施希望保密,但根本挡不住,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市民如此精准地“扑准网点”了。对普通群众,“保密”成了挡箭牌;对特殊群众,“挡箭牌”下好干事———
好人随便当了,“好事”随手做了,职业伦理的敬畏,管它抛到爪哇国还是九霄云外。
按理说,国人“为兄弟敢两肋插刀”是很有名的,那么从最初设计派发流程的时候,没道理傻呵呵一点不考虑呀。遗憾的是,似乎没有———
这让人怀疑如此空子是否是专门给“自己人”留下的。奥运纪念钞的发行完全可以借鉴奥运门票的发行机制,先预定后兑换,而不是如此一哄而上,但放着好好的经验不用,却搞什么神神秘秘的名额分配。分名额也罢了,哪个城市发了多少张,被哪些人买去了(不是实名制吗),都该公开吧?偏不,反倒说各地分到了多少张是
“保密”的。江湖传言这个市分了几万张,公众感觉你们只发出几千张;央行宣布将发行600万张,有市民却称全国上柜总量不会超过200万张———
这么严肃的事情最后倒似乎成了扯不清的糊涂账,岂不是咄咄怪事?
有人说600万张少了点,要我说纪念钞这事,不患少来只患分配不公。讲人情关系,却缺乏职业伦理;不讲职业伦理,却缺乏程序约束与公开监督———
放任之下,不兑乱了才怪,民众能心情舒畅才怪。这不仅是对奥运的热情能不能满足的问题,甚至也可以延伸为腐败问题———
10元的纪念钞被炒到了500元、900元,如此升值之下,若纪念钞以不正当渠道获得,难道不是在派生腐败吗?
如果把纪念钞视为一种社会资源,那么围绕这资源从内往外会形成一个“圈”,离核心越近的人,他们占有资源的“通吃”能力就会越强。不仅仅是纪念钞,想想看,人情泛滥、伦理缺失、程序随意……何尝不是其他形形色色社会不公的根源所在?对人情泛滥我们好像快要没招了,但推行职业伦理、推动程序正义公开,总还是有招可用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