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忽悠何时了
(2008-07-07 15:12:38)
■杨鹏
世界真奇妙,不看不知道。最近,有这么件事,一些广告公司将药品广告当作故事片来拍摄,这部戏的戏份在于演员阵容:退休工人演专家,电工演教授……
这样的阵容可谓很好很强大。当然,这些演员,制造了“演艺界”的另一潜规则,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专家”身份推销产品,而
他们的身体却丝毫不受伤害,那些个“专家教授”说了,这些药品他们从来不吃,连那个“刘教授”都说自己代言过60多种药品,自己几乎没服用过。当然,这是私话,你可别以为这是台词。按照当下流行的说法,演员可是个公众人物,说话是要负责任的。自己的药不吃不要紧,可拿出来忽悠人,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是不?莫非,你卖给火星人吃的?这剧情实在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大作。
广告公司明白着呢,“专家”是一种重要的身份资源,可谓二字值千金。因为,这个你知道,不是人人都能当得了专家的,就如满大把的都是大学生,那大学生身份就已经贬值了。但老百姓对于专家的美好印象,已然扎根于心,于是,就有人敢于把一个普通人包装成“专家”,效果据说还“刚刚的”。赵本山与范伟上演的忽悠系列剧,曾让人忍俊不禁,可当忽悠成为现实,直叫人哭笑不得,更有些愤懑。
咱老百姓有个大白话:人不可貌相。的确,真没看出来,隔壁的“刘教授”演技如此之高,造诣如此之深,我辈不免景仰之情犹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又如长江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尤其是那“谁用谁知道”的经典台词,我只好找出来一句:你太有才了!
谁能借双慧眼,将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其实,这些既不需要验明正身,也无需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专家”,不过是前台的一个演员,而导演则是幕后的广告公司以及药品厂家;加上监管的失位以及老百姓对于专家权威的迷信,这些“专家”们就能够把清楚明了的世界搅和得混沌不清,这客观上造就了这种忽悠成了不见终止的连续剧。
有道是:“天天都上当,当当不一样。”的确,出脑筋急转弯的还算逗你玩,可“专家”卖药,弄不好就是要你命,今后,范伟的防忽悠热线,或许得改改了:有人卖拐请按1,有人卖车请按2,有“专家”卖药请直接拨110…… (相关报道见A2版)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