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 毕诗成
陕西宁强27日发生5.7级余震后,西安、宝鸡、汉中等地市民开始流传“甘肃陇南近期有7~8级强震”的短信消息,28日下午,陇南市政府表示,此信息属谣传,当地政府没有发布,也没有“组织群众疏散”。同日,针对“28日下午将有大地震”的传言,四川地震局副局长邓昌文也表示,这是没有根据的谣言。
谣言的确让人恼火。比起几次强余震的震感,五花八门的“小道消息”尤其让人苦不堪言:完全不信吧,万一震个猝不及防,到时连后悔药也买不到;完全相信吧,这类传言隔三差五就冒出来,见一条都呼朋引伴出门避震,又怎堪了得?虽然有市民也能苦中作乐地自嘲一句
“在吃喝中等待余震”,但太多太乱的余震传言,还是让很多人身心俱疲。身边不少朋友感慨:从来没像现在这般疲惫。
根据专家说法,在震后一两个月内,震区都可能发生强余震。但余震什么时候来,又什么时候彻底不来,谁也摸不准。而我们似乎已陷入了窘境:一方面,市民对任何风吹草动都无法漠然视之,出于“关心亲朋”而相互转告,这从侧面又助长了传言蔓延;另一方面,地震局等部门谁也不能拍着胸脯告诉大家:肯定震,或者肯定不震———
地震科学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市民很忧虑,专家有顾虑———
如此“余震困境”,把我们卡在了尴尬的当下,令人苦恼。往前看,独自抱怨已经没有意义,重要的是政府部门与市民们一道,用再多智慧、责任与良性互动,减少社会空间里各类传言的数量,尝试着穿越困境。
这需要双向努力。对市民来说,在多次被“晃荡”之后,不得不看到:纵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但对于信息来源,必要的判断力还是应该有的。信息来源可靠吗?是政府部门权威信息吗?把具体几点几分在哪个乡镇发生都说得清清楚楚,是否更不可信?不加判断、草率地传播地震信息,传来传去,到头来受害的还是自己和亲戚朋友。
而营造这样的良性互动,尤其需要相关部门拿出更多的诚意、全面的信息监控和最快的反应速度。所谓更多诚意,是说虽然地震预报是科学难题,但有些迹象还是可以捕捉的,人命关天,任何“疑似信息”都应以最快速度变成对于市民的预警。不错,有时候预警会有错误,比如陕西和甘肃相继对19~20日和20~22日将有强震的预警,但这是可以理解的“失误”。地震预报是个“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事情,不能因为害怕预报错误而不敢表态。
所谓全面信息监控,是说对于预报地震,一些“土办法”多少还是有点作用的,起码能有所警醒。据报道,26日早上,宁强县便有大面积蟾蜍跑上公路,“密密麻麻,黑压压,根本没法下脚……”这些反常现象政府部门除“知道了”之外,还是应该及早转为预警信息的或及时分析解答。不能总是大量蟾蜍过街,专家马上说“繁殖期,正常”,最起码拿出一些权威可信的证据支撑。
所谓反应迅速,是说相关部门要及早提供权威信息,不能过于求“稳”而迟缓延误时机。在信息时代,有哪些传言在网络上、手机短信流传,相关部门应该有及时获取的渠道———
及时比对,用事实和证据与公众一同分析,有多少说多少,不能在人民迷茫的时候,掌握权威信息的人反倒一句话也没有。2多少,不能在人民迷茫的时候,掌握权威信息的人反倒一句话也没有。28日下午近五点,四川地震局借新华社发布,“28日下午将有大地震是没有根据的谣言”,而此时,“28日下午”过得差不多了,“部分群众恐慌,成都有公司和单位已放假”的谣言后果已经形成了。这种几近于“事后诸葛”式的权威说法,显然难以得到民众信任。
面对余震侵扰,同样需要我们上下一心,手挽手、肩并肩,以信任、高效与责任来共同面对。人“定”方能胜天,社会“定”方能同抗余震。唯有不回避任何一个传言,民众才能感觉政府权威信息是唯一的“主心骨”;唯有最大程度地信任政府信息,按照指导不过激反应,不乱传谣言,政府才能从上下互动当中强化责任与力量。唯有如此的良性互动,才能让我们在余震压力面前,以群体来共同承担,最大程度减少“地震综合征”对每一个人的伤害。
陕西宁强27日发生5.7级余震后,西安、宝鸡、汉中等地市民开始流传“甘肃陇南近期有7~8级强震”的短信消息,28日下午,陇南市政府表示,此信息属谣传,当地政府没有发布,也没有“组织群众疏散”。同日,针对“28日下午将有大地震”的传言,四川地震局副局长邓昌文也表示,这是没有根据的谣言。
前一篇:理性并坦诚地面对每一则“谣言”
后一篇:抗震救灾,决不容忍上演“捐赠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