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吴盟初
26日,教育部要求灾区的省级教育部门加强对心理援助队伍的组织协调、统一管理,杜绝对同一个学生进行多次采访、心理咨询等活动。(5月26日中国网)
抗震救灾工作已进入灾后安置和恢复重建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毫无疑问,除了物质上的供给和援助之外,对震灾幸存者,尤其是其中的
在这个时候,教育部特别强调“杜绝对同一个学生进行多次采访、心理咨询等活动”,让人感到欣慰。道理不用多讲,不同的媒体、不同的记者或者不同的单位反复对他们进行采访,让他们诉说着自己的经历和痛苦的过程,一次次地回忆那些残忍的画面,无疑是对他们的二次伤害。而此时生理和心理上都很脆弱的受灾学生,却很难或者说几乎无力明确地表示拒绝。
对于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的提出,教育部并非首创。此前几天,就有媒体发表评论认为,媒体应克制采访,遵守新闻报道的道德底线。许多网友也对一些媒体记者为了抢新闻,过度采访而对受灾群众造成的不便和伤害提出了批评。但我以为,现在由教育部门来特意强调一下,仍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教育部的强调,与媒体评论和民意呼吁不同的是,前者是一种由国家主管部门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刚性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它的有效性,而后者只是一种道德规劝,缺少必要的约束力。仅凭道德约束,是很难奏效的,只有通过行政主管部门制订切实可行的制度要求,才能最终保障受灾群众的利益和情感免受不必要的干扰和伤害。
不仅是针对媒体的采访、心理咨询等活动,在灾后安置和恢复重建的任何一项事务中,相关部门都应该树立一种“一切从细节入手”的观念。只有尽心尽力地关照到每一个细节,将生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给他们最大的尊严,才是对“把损失降到最低”的真正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