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
一场罕见的大地震骤然来袭,在刹那间让中国沉入国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灾难有时,拯救有时。似乎每一个人都在行动 看到那一辆辆奔向灾区的私家车了吗?看到那献血车旁排起的长龙了吗?看到老师们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为学生们开辟的逃生路线了吗?看到温总理俯身向死难者三鞠躬的情景了吗?一个问号就是一股绵绵情义,使无力者有力,让悲伤者前行。 死者已矣,生者尤戚戚。在地震的废墟之上,我们分明看到一座显赫的人性丰碑巍然耸立起来。透过这一场场悲壮且坚毅的拯救行动,我们不能不打心底里感到,不管世态如何炎凉、人情如何冷暖,在时代的幽暗角落里总是潜伏着足以感天动地的力量。 如果说苦难有意义,正在于对苦难的征服而非雌伏。无数鲜活的例证表明,地震当前,中国人没有为慌乱和恐惧所左右,从而成为灾难的人质。相反,无数的人用脉脉的温情、凛然的担当,铸造起一座坚不可摧的人性之城。在其中,我们彼此相知相守、不离不弃;誓要共经风雨、同见彩虹。这份唇亡齿寒、血浓于水的同胞之爱,如灰烬中的钻石,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必将“与天壤而同久、共天光而永光”。
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曾言,鱼群从来不会集体斗争,当危险来临,它们只想着各穿各的网眼兀自逃亡,一切幸福皆是侥幸。而人类显然不是鱼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也有能力,成为一处处人道主义的滥觞——— 地震初歇,余震不断,汶川仍然是一个巨大的生死迷津。而爱心,牵肠挂肚、只争朝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一步步企及光明。行进在灾难的幽谷,中国人没有麻木,没有袖手,对于拯救的信念,一旦在磐石上驻足,必定在人心中扎根。丝丝缕缕的温情,蔚成繁复绚烂的云霞,情义中国,已然喷薄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