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县太爷”普法:一场游戏一场梦

(2008-05-11 15:49:53)
标签:

杂谈

  ■ 毕诗成

  印象中县太爷审案,那是相当“有派”:大堂上一坐,惊堂木一拿,被告原告下面一跪,再加上一班衙役手执棍杖“威武”助威,煞是威风。有利害关系的断断“葫芦案”,没甚瓜葛的嘁哩喀喳,惊堂木一拍:“呔,大胆刁民,再不招来,拉出去重打八十大板!”下面那厮多半是“我招、我招……”

  有人很怀念,说县太爷审案很过瘾,最大特点就是手段有效,目标直奔 “实体正义”,比起那些啰里啰嗦、最后可能因为程序违法而放掉罪犯的程序正义实在多了。至于变着花样的酷刑,大批量的屈打成招,只要刀子棍子没招呼到自己身上,那是可假装看不见的。纵然如此,但如有人说自从有了县太爷审案中国就有了法治,就是法治国家了,打死我都不信,那些被屈打而死的冤大头恐怕更不能信。由是而推之,谁要说电视上多放放县太爷审案就能普法,那我可是坚决的不信呀不信呀、还是不信呀。

  看到石泉县法院的同志们热情高涨,今案古审地搞起了“潘金花离婚案”,真是有点恍若隔世。书记员穿上古装当县太爷,院长摇身变演员,院领导担任导演和总策划……任凭我怎么使劲转脑子,就是无法把这些现代法制工作者与古代“法制”工作者县太爷同志联系起来。“活灵活现、别开生面”没问题,“在法院系统尚属首次”没问题,但能普多少法、普出什么法来,却恐怕很成问题。

  当然,县太爷并不都是“葫芦僧”,秉持“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信条者秉公断案的也有,但可遇不可求,充满了人治的偶然性,与现代法律讲程序、讲证据、尊重当事人等原则比起来,基本靠不上谱。所谓“潘金花离婚案”,不过一个离婚纠纷调解案,县太爷通过察言观色,巧言用计,让打算“傍大款”的女子看清了大款是好色无情之徒,也看清了自己老公是“真心爱我”之辈,遂断了离婚念想,与老公重归于好——— 要说这戏倒也热闹,非常符合古代“大团圆戏剧”的路子。但如果说这就能让大家从中学习了现代法律知识,抱歉,还真看不出来该从哪里学。

  尤其重要的是,法院能不能如此搭台唱戏?根据院方说法,人家曾专门派人赴开封、平遥等地实地考察,并购置道具。不错,在平遥古城里也有县太爷审案的演出,派去考察的人不知道注意到没有,平遥的演出可是一些文化人在搞呀,要么美协主席演县太爷,要么文化馆长演师爷,要么著名画家演当事人……纯粹表演罢了,可从来没挂出什么“普法”的幌子。不由冒出一个小问题:这考察买道具加演出的费用该不是从法院“普法费”里出的吧?

  那位说了,你丫的也别太死脑筋嘛,人家就是闹一乐儿,业余生活还顺带“教育群众”,也算功德无量了,哪那么多说道?果真如此吗?从一个月的考察排练并连演几天来看,从5月以来就排出三出戏的高产来看,从院方安排领导担任“今案古审”的导演和总策划来看,若说这是纯粹的业余活动,我这等顽固之徒还是难以置信的。据说,石泉法院还将推出一系列代表性案例,看来,演上瘾了,尤其有了领导的肯定和“全国法院系统首次”的光环,恐怕将更有力气了。但人家越有力气,俺就越是爱操点闲心——— 万一太“入戏”了,深陷县太爷断案中拔不出来,再把感情带到法院去,石泉地区的法治水平不知道会大步前行呢,还是拐弯打转呢?

  院长大人不小心说漏了嘴: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已收到了良好普法教育和“旅游兴县”效果——— 不知道在他们眼里,是“普法”的成分多一些,还是“旅游兴县”的成分多一些呢?如果说法院同志们的努力让一条古街热闹了起来,带动了旅游,拉动了经济,不晓得这是法律的荣耀,还是悲哀呢?

  法理学家德沃金说,“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是法律帝国的王侯。”尊贵的王侯过于热衷于借着县太爷来传播法律,更像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游戏太久了,梦太长了,是容易“魇”住的。要我说,石泉法院的同志们,自娱自乐地演两场也就算了,剩下的“法律归法律,游戏归游戏”吧,可千万别抢了人家文艺工作者的饭碗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