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据5月6日《现代快报》报道,最早发现阜阳EV71感染疫情,也是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举报者———
对于一种曾经发生过、症状明显且有医学文献记录的病症,从上报到确诊竟然用了23天。而早在4月3日和6日,阜阳两家医院对该病进行会诊时,刘晓琳就已经确认是手足口病!笔者不由得产生联想:如果上级相关部门能更快地进行确诊,死亡儿童是否会减少?如果是传染性更强、死亡率更高的疫情,这种“蜗牛式”的确诊速度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蜗牛速度”?是交通信息条件差吗?是确诊很难吗?显然都不是。刘晓琳及阜阳的医生们通过临床经验和查资料都能确认是该病,说明此病的确诊既不需要高深的医学知识,也不需要顶级专家的水平,更不需要尖端昂贵的高科技医疗设备。可是,为啥还是产生了“蜗牛速度”?
笔者认为,一是接到疫情报告的“上级卫生部门”缺乏科学、高效的确诊机制,导致其反应能力太差。报道中说,刘晓琳发现该病后,一分钟都不愿耽误,在3月29日零点多就向领导汇报。如果接到疫情报告的“上级卫生部门”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采用这种只争朝夕的态度进行确诊,怕是不需要23天的时间吧!
二是当地有关部门在重大疫情面前,坚决反对一线医务人员直接向媒体披露疫情,客观上导致了确诊时间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一再延误。试想,如果刘晓琳上次举报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后没有
发现重大疫情后,为了拯救更多的人的生命,防止事态扩大,采用更加高效的信息披露办法想必更为妥当。可是,我们为啥将这个程序搞得如此复杂,即使经过了非典这样巨大的教训,至今仍不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