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打假会来了假领导”想到会议伦理

(2008-02-29 14:39:01)
标签:

杂谈

  ■ 王石川

  “一些本来须到会的区领导却只派了个区政府办工作人员来参会,但签到时却是签了区领导的名,冒名顶替,管打假的人还‘造假’。”在2008年广州市质监工作会议上,副市长曹鉴燎对一些区领导的缺席和“造假”表示了不满。

  打假会来了假领导,这的确够讽刺。但仔细想想,这种逻辑悖

论不过是某种潜规则的又一次呈现而已,丝毫不值得大惊小怪。

  此前,云南呈贡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蒋文辉,因为被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发现开会打瞌睡,于2月22日被勒令辞职。可以想象,如果主持广州市质监工作会议的是更高级别的铁腕官员,那些让人冒名顶替参会的区领导恐怕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会风不佳,绝非一时一地,也绝非一朝一夕。一些官员为此可谓殚精竭虑,或苦口婆心,或祭出撒手锏,或拍桌子,或怒斥,或恩威并施,奈何会风罕有根本好转。一些地方会风“不成体统”已成痼疾,究其因,一方面固然说明政令不通,与会人员拿开会不当回事,缺乏必要的庄重感和敬畏感;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无休止的文山会海中,与会者日渐萌生倦怠心理。在这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应从会议的伦理方面探究。学者秋风说:会议组织者要让参加者具备会议伦理,就得让会议真正地是聚会而议,让人们参与决策而不只是倾听决策,让每个参加会议的人发言而不是让人家只听主席台上的讲话。

  事实确实如此,台上的发言者有耳提面命的权利,台下的会议代表只有聆听的义务。只见发言者或照本宣科,或激情四溢,而台下者无关痛痒,或昏昏欲睡,或交头接耳,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主席台上的人当然希望台下人多一些,好让自己的部署、精神被更多人理解、掌握,但台下人却通常没有表达意见的机会而无心于开会。

  不妨作一假设,如果与会者参加的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会议,他还会漠不关心,甚至周公梦蝶吗?比如,参加的是听证会,我们经常看到听证会现场火药味很浓,唇枪舌剑,好不热烈,究其原因,利益方相互博弈,为了自身的切身利益,他们必然聚精会神,必然据理以争,全力以赴地表达观点,为了争取利益甚至强词夺理。在这个关口,他们怎能恹恹欲睡,又怎么可能缺席?

  一言以蔽之,在当前会风堪忧的情境下,要改进会风,靠呼吁不行,靠铁腕也不行,必须改善会议伦理。(相关报道见A12版)

  设个专职“会官”咋样

  ■ 毛建国

  都说精减会议,可是到底该精减什么样的会议,却没有一个明确规定。谁都说自己的会议重要,谁的会也不能减。在这一情形下,我以为,要么会议召集者就大度一点,不必会会苛求下面主要领导参加,反正都有会议材料,下面完全可以贯彻执行。要么就创新一下思路,允许下面设一两个专职“会官”——— 就像新闻发言人那样的职务。

  有专职“会官”,好处之一是,不会牵涉主要领导精力;之二是,充分照顾到召集者的面子。其实,很多会议召集者也知道,一些会议又何必需要下面主要领导到场。但来与不来是面子问题,来是给召集者面子,不来就是不给面子。而且不同系统、不同领导召集的会议还有一个攀比的问题,什么都可以丢,但面子不可丢。有这么一个专职“会官”,也就没有了攀比,也就顾及了大家的面子。

  设专职“会官”理论上可行,操作上也容易。目前很多地方很多部门领导事实上已经沦为“会官”了——— 成天忙于开会。与其如此,倒不如公开化,明确一两个会开会、保证开会不走神、不瞌睡、不开小差的官员,担任专职“会官”。如果有人觉得专职“会官”搞笑,那么你就切切实实精减会议。

  两相对比,我以为设立专职“会官”其实更容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