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
宁可馒头负我,不可我负馒头。吃了几千年的馒头终于有了国家标准,怎么说也是一件大事。想着今后按照国家(企业)标准生产出来的和谐馒头,不由得叫人对“带头大哥”的创新意识称赞有加。
国标是有了。不过面对群情激昂拍向馒头“面相”问题的板砖,有人连称误会。“新标准规定
对于国标馒头的醉翁之意,想必地球人都知道。这种以标准创新之名行经济创收之实的做法,实在称不上高明。不过,与馒头同样心有戚戚焉的还有牛奶。在郑州,面对部分酸奶价格的全面上涨,乳品公司给出的解释是:不给奶农提高奶源的价格,他们就把奶倒掉。
倒奶这件事儿,在我的中学课本里被称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此前,也有消息称有奶农倒奶的事件发生,但为什么唯有这次奶农的很生气,才使奶商感到后果很严重?却没人能给出答案。当然,如果涨价可以成为答案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
和酸奶价格一起创新的,还有财富。2007“中国500富豪榜中榜”发布,中国已经成为亿万富豪人数排名第二的国家,其中千万富翁达44万人;和个人财富联袂而来的喜讯还有,13非直辖市GDP超3000亿,富可敌省的俱乐部成员数量再次创新。
“一个国家必须有价值洼地,便于人们走入获利;一个国家也必须有精神高地,便于人们登高眺望”。在一个财富数字屡屡创新的时代,我们的精神高地又在哪里?是在国家大剧院站票的抢购中?还是在精神文明再建的整肃里?
和价值洼地的“万有引力”挡不住不同,对于精神高地人们往往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除了时不时拂去时间的尘埃,和偶尔的用实用主义的工具来进行“利我”的翻新之外,甚至想不起“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的古训。于是,在GDP的创新捷报声中,不得不匆忙对精神高地进行应景式的外观翻新。久而久之,“断裂社会”(孙立平语)也就成了我们必须面临的尴尬。
“换汤不换药”的创新,“新瓶装旧酒”的翻新,显然是对与时俱进创新精神的误解和亵渎。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而这种创新,乃是涵盖社会全部的创新,而不是“价值”创新,“精神”翻新。
对此,笛卡尔曾说,一个人一生总得有一次把自己从小当作无可置疑的一切东西全部从脑子里清除出去,然后再开始寻找真正可靠的安身立命之所。也许,他的话就是创新和翻新之间泾渭分明的边界吧。
和价值创新的一骑绝尘比起来,当下的精神创新尚属于蹒跚学步,甚至仍处在复制翻新阶段。放眼世界,文有孔子,武有少林,就是我们“软实力”的左右手。当孔子学院遍地开花之际,少林寺,这位商家中的佛家,佛家里的商家,“3亿元再造新寺”,恐不是一句“翻新”所能道尽的。
看来,以后数风流人物,除了知道“子曰”之外,还要会念“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