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籍生“逐个推荐就业”隐含三重不公

(2007-12-31 18:25:44)
标签:

杂谈

  ■ 郭之纯

  北京市人事局近日公开表示:对于京籍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北京各县区人事部门将逐个推荐就业,并鼓励本区县用人单位积极接收本地区生源毕业生。(12月28日《京华时报》)

  优先安排本地生源的毕业生就业,这种土政策一直饱受批评。对本地生源毕业生的“优先安排”、“逐个推荐”

,特别是还要“鼓励本区县用人单位积极接收本地区生源毕业生”,实际上已经形成对外地生源毕业生公平就业权利的变相剥夺——— 哪个用人单位,敢不遵从本区县人事部门的“鼓励”呢?本就僧多粥少,人事部门还强为本区县户籍毕业生留下了大半,剩下的外地生源毕业生想在北京谋得一个饭碗,恐更是“大不易”了。

  北京作为首都,如此做法尤其显得荒诞。一国公民能否获得北京的就业机会应该取决于能力而不是一纸户籍——— 让更有能力的人顺利进入北京获得机会,北京才能有更辉煌的未来,否则便有可能形成“逆淘汰”。这种歧视性做法有违基本公平原则的同时,实则也显现出一股小家子气。可以说,在京籍生“逐个推荐就业”的背后,首先包含着对外地生源毕业生的不公。

  退一步说,这种做法有助于缓解本地就业状况,却仍然隐含着第二个不公——— 对北京常住非户籍人口的不公。报道中披露的北京市人事局的具体要求是:“未找到工作的北京籍生源,将由18区县的人才服务中心按其户口所在地‘认领’。”这一要求,显然将北京的常住非户籍人口排除在外了。到2007年底,据统计北京的常住人口已达1600万,而北京户籍人口不到1200万。显然,让常住于本地的1/4以上的人口遭受如此明显的歧视,这不是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应有气度。

  第三,这其实也隐含着对北京本地用人单位的不公。从北京一些单位的招聘广告可以明显看出,许多单位更愿意招收外地毕业生。究其因,大概一是因为“北漂”中不乏才识俱佳者,二是这些人知道在北京安居不易,工作比较卖力。有鉴于此,人事部门“鼓励”用人单位积极接收本地区生源毕业生,既是对用人单位自主选择权的侵犯,也有可能损害其利益。

  显然,人事部门对就业市场进行如此干涉,难称是对市场经济的尊重。进一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力市场政府部门最需要做的,是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种种条条框框,取消形形色色的各种所谓“指标”限制,努力消除包括就业市场在内的种种不公平竞争,从而真正给经济发展创造出一个宽松的环境。而看北京市人事部门的拟定做法,却似有“南辕北辙”之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