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 曾革楠
浙江图书馆本月1日起实行免费开放,读者只需交纳押金就可借阅图书,成为国内首家“零门槛”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前在浙江图书馆办普通借书证需交纳三项费用:20元借书证工本费、每年30元的借书年费与100元押金。今年12月1日起,每年30元的借书证年费实行全免。而去年6月1日起,该馆已免收20元
图书馆存在的主要理由和基本目标就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普遍文献需要,为其提供基本的、普遍的公共服务。无疑,浙江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更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归位的体现,再次凸现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公益本位”。
可以说,文本的阅读仍然是公众获取知识营养的最重要的渠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世界未来竞争的主动权,必须坚持电视、网络等娱乐性消遣之外的文本阅读,沉溺于感官娱乐将会使公众降低思考与行动的能力。读书氛围的消散,国民读书的人数逐年减少,长此以往将是一个民族的大隐患。在这样一个情境中,我们理当重申阅读文化与知识教育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理应在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上下工夫。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感谢浙江图书馆,因为它不仅仅为读书人提供了“零门槛”,更重要的是它会吸引和培养更多喜欢书的人,这才是最大的财富。除了让公共文化服务阳光普照到更广泛受众,我们深信,当男女老幼怀揣着读书的梦想,走进一个个图书馆的时候,这应该令所有人感到欣慰,因为读书的种子已经播撒在他们的心田,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共建书香社会将不再是梦想。
据介绍,浙江图书馆免费开放首日,办证大厅出现排长龙盛况。“这么多人排队办证的景象,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没有取消借书证年费之前,周末一天办证量在100张左右,而当天的办证数量几乎是平时的6倍。无疑,图书馆的爆满是一个警示,它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反映了物质生活改善后人民群众对文化服务的新期待。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服务能力偏低等原因,许多人还难以享受到贴近生活的文化服务。在一些地方,图书馆、文化馆变成了影视厅、游戏室,博物馆变成了古玩店。更严重的是,一些文化事业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断提高门票的价格,将许多群众尤其是低收入者挡在门外,从而使本已缺乏的公共文化设施和资源再度缩水。
有学者说过,经济发展是一个文化过程,个人、家庭、民族、国家莫不如此。短期的经济行为可以由经济逻辑来解释,但长期的经济行为靠经济逻辑则无法给出答案,必须求助于文化逻辑。长期经济行为的目的在于,当人们的衣食温饱获得基本满足后,必须面对非货币的文化命题:幸福、自由、尊严、慈善等等。在现代社会,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文化所体现的意义也就越来越重要。因而,文化权益的实现与保障,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