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促进就业:让我们一起转变观念 |
http://hsb.huash.com |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7000 定制,3元/月! |
|
■毕诗成 2007年陕西省冬季大型人才交流会于11月17日、18日在陕西国际展览中心召开,光17日一天,就有2.3万余人涌进了招聘现场。看着照片上高度密集的人群,瞅了瞅日历,猛然意识到:毕业生“下手”的时间越来越早了。在接下来的大半年里,全国550万毕业生将与往届尚未就业的200多万毕业生一道,要在紧张
“大学生就业难”似乎不具太多“新闻价值”——— 从一次到位的“包分配”转变到就业市场的双向选择,加上教育扩招、就业萎缩等因素的刺激,太多的合力加剧了就业矛盾。变动改革的时代,像计划分配时代那样“等、靠、要”不行了,而指望三五年内一下子把学子全抛给市场也不行。社会有责任通过共同的观念转变,用市场经济正确的观念来对待就业,实现就业难题的软着陆。 首先是大学生自身的观念转变。这个话说了几年,但目前看来,仍不容乐观。笔者昨天与一位从事了多年就业指导工作的高校老师做了交流,他认为当前大学生概括起来有四种不当心理:1.理想主义;2.盲目攀比;3.消极依赖;4.眼高手低。找工作要坐办公室的、不用起早贪黑的、要挣钱可观的、不必从基层干起的……而最让人痛心的则是因为心理预期过高,有了机会又下不了决心,总想等一等、再看看,到头来却把好机会都弄丢了。这位老师的说法应该很有代表性,如何实现求职期望的适当调整,已经不能光靠学校一两次带有“说教”色彩的口头教育。
其次是教育管理机构的观念转变。应当承认,各所学校都加强了就业指导,但很多行为仍然消极被动、疲于应付,甚至因不当作为起到了反作用。比如,通过“就业率”来遥控某些专业的招生人数、取消与否,这导致了一些学校造假成风。学校摊给院系,院系摊给辅导员,辅导员找学生 再次是用人单位的观念转变。性别、户籍、身高、相貌……在供需失衡的情况下,很多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设定的门槛越来越高,动辄强调要有“丰富工作经验”。用人单位希望百里挑一无可厚非,但这常常扭曲了就业现状。“缺乏社会经验”、“需要历练雕琢”是大学生的缺点,也是优点,但坦率地讲,由于缺乏健康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培养和锻炼新人问题上,很多单位并不“厚道”,过度地把责任转嫁给了学生、学校,对教育本身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最后是其余社会力量的观念转变。我们不能只是旁观者、谈论者,很多机构可以有所作为。比如,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可以从“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角度给一些优惠措施;相关政府部门可以从基层开拓就业岗位;中小企业、非公单位可以组织起来直接走入校园招聘;媒体也有责任尽可能地收集信息,铺路搭桥。尤为重要的是,原本有成本较低、针对性强等优势的网络招聘,由于投入不足、管理不严,造成欺诈现象屡有发生,个人隐私频遭泄漏。应用得当,这方面大有潜力可以挖掘。 虽然比起4050、下岗职工、农民工,大学生并不是就业市场上最弱势的群体,但却是集中出现、情况复杂的群体。这些“不弱”的群体处理不好,会令就业市场的整体格局变得越发焦灼。因此,在促使求职者挖掘自身潜力、正确择业的同时,也需要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转变观念,强化责任,共同应对这个阶段性难题。(相关报道见A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