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判决“常回家看看”的欣喜与无奈

(2007-10-26 21:53:31)
标签:

时事评论

 

判决“常回家看看”的欣喜与无奈

http://hsb.huash.com   2007年10月26日 03:47:22     进入论坛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7000 定制,3元/月!
 

  ■ 石子砚

  作为子女,应该常回家看望父母,但如果子女不做该咋办?24日,年近八旬的张老汉夫妇接到法院的终审判决书,法院判决张老汉的女儿除向父母支付赡养费外,还必须每月两次回家看看父母。(10月25日《河南商报》)

  曾几何时,一曲《常回家看看》给坊间传递了一种荡气回肠的感动,然而,

这起“司法实践”版的“常回家看看”,却让人无言和无奈。俗语说,强扭的瓜不甜,这种对簿公堂之后强制执行语境下的“常回家看看”,到底能否执行?能在多大程度上给老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显然,都难以令人乐观。

  一个本属于道德义务范畴的命题,当其贸然闯入到法律责任的领域之时,其本身就很容易让我们手忙脚乱。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婚姻法》还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于精神赡养无非都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对于精神赡养强制执行如何履行以及司法审判之后的救济方式等方面,还都是空白。

  因此,一方面,笔者认为“常回家看看”成为司法实践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令人欣喜,毕竟两者的相得益彰,可能对于拯救堕落的家庭伦理情感形成一种合力。但另一方面,虽然老人赢了官司,但却可能输掉感情甚至一切,使本来已经剑拔弩张的家庭伦理变得更不可调和。

  如今,老龄化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将来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司法实践版“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并不是一判了之并就此皆大欢喜的。一方面,我们应该努力弥补因立法技术粗疏而带来的诸如 “常回家看看”司法实践与世俗生活之间的脱节,力求找到一个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结合的平衡点。另一方面,如何通过道德层面力量的生发来约束“常回家看看”成为公序良俗,也同样不容忽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