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案例---爱“偷钱”的女孩

(2023-10-30 14:52:25)
标签:

心理健康

教育教学

实践案例

转化

心病

分类: 教育杂谈、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案例

“偷钱”的女孩

横州市云表镇福塘村委小学 韦家贵

 

这些天我参加了南宁市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视频会,受益匪。不由得想起了我的一个学生,一个五年级的爱“偷钱”的女孩子。

那是我在一个乡村的学校——蓬塘教学点任班主任的时候,有一天早上,因为是我当班,所以六点刚过,我就早早赶去了学校,脚刚踏入大门,一群学生跑向我吱吱喳喳:“老师老师,黄某静同学被抓了!”“老师老师,黄某静被一个坏蛋绑了!”慌乱中我吓了一跳,急忙跑向教室,教室里早已围了一群孩子,黄某静同学被绳子绑住了双手,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奶奶拉着绳子的一头。我脑子嗡的一响,正想着该如何“解救”的时候,老奶奶向我解释说,她是黄某静的奶奶,黄某静在家里偷了钱,要交由老师处罚。原来是“内部斗争”不是“外部事件”,我的心才稍微平静了下来,这才注意起她们祖孙俩来。老奶奶显然是打过了黄某静同学,眼神里还有着一些的愤怒和无可奈何,而黄某静同学则一脸的不屑,看样子,她被奶奶打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好像已经习惯了被打的样子。静下心来,我对黄某静的奶奶说:“奶奶,你先回去吧,我会教育某静的。”可怎么教育这个“偷钱”的小女孩呢?我陷入了沉思。

从黄某静同学和其奶奶的神色中,以我的教育经验,我想,黄某静同学“偷钱”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被打的也不是第一次了,或许已成“精”了。如果按一般的教育方法向她讲道理,说这样做是不好的,会养成坏的习惯的,对你以后的人生响应非常不好等等,她肯定听不进脑子里,教育的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怎么办怎么办?我脑海里快速地转着转着。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决定先弄清情况再说。晚上,我来到了黄某静同学家,一幢三层小洋楼大气漂亮满满的欧式风格,在村里显得格外醒目,屋内家电应有尽有,黄某静的奶奶正在不停地数落着:“偷偷偷,看你偷偷偷,看你偷了多少钱了?”交谈中,得知黄某静是家中的独女,什么都好,就是不知什么原因,“喜欢”“偷钱”。平时,爸爸妈妈在广东打工,奶奶在家养老,每天和村里的老太太打打麻将娱乐娱乐,奶奶的钱就放在柜子也不上锁,有时一两百,有时三五百,每每发现钱少了或不见了,才审审自己的孙女黄某静,黄某静倒也承认,奶奶也教育过,骂过,打过,但还是喜欢“偷”。黄某静同学吃啥有啥要啥有啥,不愁穿不愁吃,生活不是问题,可为什么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偷钱”呢?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特别留意起黄某静和她奶奶的情况,渐渐地,我心里有了底。

1.造成黄某静喜欢“偷钱”是其奶奶管理钱财的方法导致的后果。每个孩子都知道钱是可以拿来买东西的,其奶奶把钱放在显眼的地方,让人由钱而联想到了钱可以买东西、可以解决很多事情等,何况是一个自控能力还不强的小孩子呢。占有欲是人的天性,黄某静今天不拿,明天不拿,总有一天会拿的,不是她的错,是人天生的占有欲所致,因此,其奶奶的管理金钱太过于随意是诱发黄某静“偷钱”的因素之一。

2.黄某静同学“偷钱”不良习惯的形成是其奶奶的不当管教导致的。其奶奶在发现钱不见以后,都是采取打骂的方式进行教育,说上次你偷了多少多少钱,这次又偷了多少多少钱,一直纠缠于钱多钱少的问题,让孩子觉得在奶奶的心中,钱比自己重要,所以,奶奶的话根本听不进去,当然也起不到教育的作用了。

3.黄某静同学缺少认同感,是其喜欢上“偷钱”根本原因。黄某静同学不缺金钱物质,生活无忧,没有物质上的占有欲,但其生活的环境,助长了她的“偷钱”不良习惯形成。黄某静同学远离父母,奶奶又经常不在家,她一个人缺少朋友,缺少别人对其的认同,每当她把钱分给同学或请同学吃喝的时候,她就有一种成就感,一种被人称赞的胜利感,钱对其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钱可以给她带来心里上的满足。因此我以为缺少认同感,是其喜欢上“偷钱”根本原因。

心病还需心药治。要想根治黄某静同学的心病,必须从人的”归属感、认同感”入手,班上,我给了她一个数学课代表的称号,让她负责收发学生的数学作业,同时检查是否有没按时交作业的同学,然后记录下来,每天放学前几分钟,我都小结下,表扬黄某静同学工作认真负责,帮了老师的大忙,帮了全班的大忙,让全班都能按时完成作业,增强了班级的集体主义观、荣誉感。看到她那得意洋洋的高昂着的头,我趁热打铁说起了她的“偷钱”的行为,她很自信地说:“老师,我以后绝不这样做了,你瞧着吧,如有我甘愿接受一切的惩罚。”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每天都和她一起把当天的表现小结一次。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一直到黄某静同学小学毕业,她再也没有出现过“偷钱”的不良行为。

黄某静同学的转变,让我深深地感慨。我想,偷拿家里的钱应该是很多小学生都会犯的错误,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作为孩子的父母亲人,首先要从思想上淡化孩子“偷钱”的行为,不要夸大其严重性,不要说那些“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可耻”“坏人”“小偷”之类上纲上线的话。要知道欲望是一个人成长的原动力,引导不当可能会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引导得当,孩子将感谢我们一生。事情发生了,父母不要就钱的问题纠缠不清,不要放大钱的数量重要性,而应该和学校一道找出问题的根源,从根源上去治“病”,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做孩子的引路人,做到心病心药治,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成长!

 

2023.10.30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案例---爱“偷钱”的女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