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秘车马中国的传奇故事

(2008-07-04 18:01:37)
标签:

传奇中国

文化

分类: 传奇中国

             7月6号BTV3周日晚上18:35《传奇中国》播出《车马古中国》编导:陈瑶揭秘车马中国的传奇故事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段关于中国古代车马的传奇,而1990年,全国十大重要考古发现之一的临淄后李春秋殉车马坑的出土则揭开了这个故事的序幕。

                        发现春秋时代殉车马坑

    1990年,济南到青岛的高速公路即将动工,按照规划,临淄淄河东岸的后李官庄是公路的必经之地,由于这个地方在60年代曾经出土过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文物,在高速公路动工之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早早地来到官庄进行抢救性发掘。

 

    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永波告诉我们:有北新文化的晚期的、还有春秋战国的,汉代的、隋唐的、宋金的、元的、明末清初的,这个遗址的延续的时间很长,就等于一本天书,历史书在这里,文化层的厚度大概有两米。

 

    考古专家把地划分成大小差不多的方格,以方便建立坐标,行话叫做开方,这样能够更好地绘图和记录。很快,他们就发现了建造墓室用的夯土痕迹。

 

   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永波介绍说:所谓夯土是怎样形成的呢?就是挖这个坑要把这个土挖开,挖开后把需要埋的东西放进去,然后他再往里回填,回填的时候他不是按照层放的,就是好土、新土,旧土一块堆在一起,往里回填的时候就是挨着边上往里倒,这样地面的熟土,还有腐殖质,和地下的挖上来的深土就搅合到一块了,所以它呈五花土的形状。

 

   夯土的下面,是一个长约35米,宽约9米的墓室,棺材和墓主的骨架早已腐朽,这是一个被盗多时的墓穴,随葬物品所剩无几。王永波他们开始在墓室边上挖掘,一个车上所用的铜件出现了,紧随其后的是车轴,车轮和车厢,两千多年前的木头腐烂后,在土中形成了空洞,考古人员们只能凭借这些空洞来确定几千年前这里埋的是什么。

 

   冒着工棚内40多度的高温,考古队员们经过四个多月的奋战,终于让1号坑里的10辆车、32匹马和2号坑里的6匹马完整地呈现于人们面前。其中既有供官员乘坐的摇车,也有战车,这是将一个完整的出行车队埋入地下。虽然墓主人的身份已无法考证,但肯定是春秋时期的贵族,这处春秋时期的殉车马坑由于保存完整,规模巨大,被评为1990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4年,这里被建成为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在这里,一段关于中国古代车马的传奇即将揭开,它将带领着我们走入那个车粼粼马萧萧的年代。

           揭秘车马中国的传奇故事

                     春秋重要车种:战车

   在中国古车博物馆的展品中,复原了这样一辆商代的殉车马,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车旁边还埋有一具人骨,这个人会是谁呢?实际上,这个人生前就是这辆车的马车夫,当贵族死后,不仅马车被埋到了地下,就连马车夫都不会放过。随着时代的进步,殉人在春秋时期就不多见了,但殉车马,尤其是战车的习俗并没有消失。

   

    在那个时候,由于征战频繁,战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军备物资,所以,在后李官村古墓中发现大量战车也就不足为奇了。当时战车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大小强弱的重要依据,这种习惯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商代,在武王伐纣著名战役牧野之战中,据说双方参战车辆达到了一万辆之多,每辆战车配备四匹训练有素的战马,中间两匹负责拉车,旁边两匹负责掌握方向,而车上三人也是分工明确。

 

    中间是驭者,称之为马车夫,左边是拿弓和箭,称之为车左;右边是拿着长戈或长矛,是主击刺,称之为车右。而这个古人作战就非常讲规则,战车都是向左边转弯,就是两车是相向行使,在相交错的一瞬间,然后这个车右拿着长戈或者长矛去刺一下或伤及一下对方,就是打一下,打完这一下然后由马车夫绕一个圈子,回到原来的位置再作战,这也就是所谓的一个回合。像古人说了大战几百个回合,在这里就是大战几百个圈的意思。而且古人作战非常的讲规则,讲义气,不乱打,一个对一个,兵对兵,将对将,马车夫就是只管驾车的。

 

    古代典籍记载,春秋车战通常是在开阔地上排开横向队列作战,对于驾驭技术和地形地貌的要求很高,弊端随着战争的进展暴露出来。秦汉以后,这种仪式化的车战就渐渐消失了,车的功能变得更加单纯,渐渐成为了人们出行的工具。

                   揭秘车马中国的传奇故事

                          中国独特的系驾方法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张霞:根据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二号秦车仿制的车,它的车箱是方的,车盖是圆的,代表就是天圆地方,就是古人以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车盖还是呈一个乌龟壳的形状,因为秦始皇他也想长生不老,乌龟也代表着长寿。

 

    尽管一直梦想能够长生不老,但这位战功卓著的皇帝还是死在了?的路上,那一年,它?岁,而这辆铜车马就是仿照秦始皇平时出行时乘坐的车辆制作的,在皇帝死后,被埋入到地下。这辆出土于陕西临潼兵马俑的铜车马在中国车辆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除了告诉我们秦始皇的出行规格外,更重要的是由于马缰绳保存完好,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当时的中国是如何驾驶马匹的。

 

    车内侧的两条引绳到车厢前汇合,连接到车轴上,这样马在拉车时,用自己的肩胛两侧受力,马脖子下的颈靼只是起到防止缰绳脱落用的,不用紧紧勒住马匹的脖子。这是中国特有的套牲畜驾车的方法,和同时期其他国家相比,先进不少。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讲解员张霞:同一时间的西方国家,它用的是颈带式骑驾法,就是把这个绳子直接勒到了马的脖子上,你想,马在拉车的时候,它这个器官就会受压迫,时间长的话也会把马勒死了。

 

            揭秘车马中国的传奇故事

                         古车的制作工艺

    除了先进的系驾方法外,古代中国先进的制车工艺也让人叹为观止。尽管在黑暗中沉睡了两千多年,但后李官村殉车马坑中出土的巨大车轮仍让大家惊叹不已。考古工作者根据它们进行了实物复原,使我们一睹春秋时期车舆的风采。

    相传黄帝就会造车,因此他也被叫做轩辕氏。轩辕这两个字指的就是车。到了春秋时期,制车的工艺就非常讲究了,它涉及到了木工、漆工、锻造等多个工种。春秋时期齐国的官书《考工记》中,仅仅是制作车轮一项,就有六项规定。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讲解员张霞:第一步就是关于选材,制轮的木材必须要标明树木的阴面和阳面,因为太阳晒着这一面就是阳面,背着一边就是阴面,阴面比较软,水分比较多;阳面就比较坚韧,所以要用火先烤一下阴面,使其阴面的坚度和阳面的坚度相等,这样制造出来这个轱它才坚固耐用。即使这个轮子用坏了,但是它这个木头都不会萎缩变形。第二步就是关于轮辕的要求,它分为在山地上走,和在泽地上走,如果是在山地上走,它这个轮辕的厚度要上下等齐。因为它滚动在山石上,这个轮子不会容易磨坏了。如果是在非常泥泞的路上走,它这个轮的外辕要削薄了,转起来就好象刀子削泥一样,这个泥也不会粘在轮子上面。

  

   除此以外,还对车辐,轮柄等各个部件的规格以及出厂前的检测方法都做了规定,如果能够达到所有的指标,那么这个制车者就会被称为国工,相当于现在的高级工程师。

                   揭秘车马中国的传奇故事

                              木牛流马

   随着战争中骑兵和步兵数量的增多,直接参与战斗的载人战车在秦代之后就渐渐消失了,它们和后李官村殉车马坑中的战车一起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但此时中国的制车工艺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了,这就意味着车并不会从战场上销声匿迹,中国工匠们只是将它们的功能加以改变,重新适应时代的需要。

 

   公元231年,诸葛亮率大军出祁山北伐,一种新的运输工具登场了,为了方便在栈道上运输军粮,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三国志》中提到,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头入领中,舌啄于腹。曲者为牛头,转者为牛足,牛仰双辕,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但流马到底是个什么形状,只有一句介绍说形制如象,其他都是各个部件的尺寸。诸葛亮造出木牛流马200年后,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天才祖冲之据说也造出了木牛流马,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同样也没有留下任何详细的资料。

   这里是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的黄沙镇,史料记载这就是诸葛亮当年造木牛流马的地方,昔日的古镇依然存在,只是技艺早已失传。

 

   陕西省勉县黄沙村村民付元明说:木头做的马头,再有其他零星的小块,组成马身子,再做上马腿,中间安上齿轮形的,后边有一个扳道,这一压走一步,再一压走一步,一压走一步,一压走一步。

   我们问:现在还有人会这个技术吗?

   回答是:没有了,早都失传了。

 

   尽管有史书记载,但没有人目睹过木牛流马的真容,令人费解的是,不知何故在考古发现中从未见过这种重要的运输工具。但是就在河北一位的语文老师的家里,当代的木牛流马重现于世。

                        揭秘车马中国的传奇故事

  河北省泊头市富镇二中教师梁国君:就是一个省力杠杆。看,这就是流马,按下和抬起马的脖子,流马就会迈开腿行走起来。梁国君介绍说,不仅流马各个部分的尺寸都是按照木牛流马法里面的记载制作的,而且各部分的名称也都非常一致。

    梁国君制作的木牛相对简单一些,同样是利用杠杆的原理,走起来也是非常自如。但这真的就是一千多年前行走在栈道上的木牛流马吗?很多人都对梁国君的发明持有不同意见,大家更倾向于认为马牛流马实际上就是一种改良独轮车。

 

    葆河谷口,褒斜栈道的起点,位于汉中市北20公里,1700多年前,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从这里起程,把粮草运到前线的。褒斜栈道这条古代国家级公路坡度平缓,只是依山而建,拐弯很多,在这样的路上,确实很适合独轮车行走,我国最早的独轮车出现于西汉,但为什么同为独轮车的木牛流马会被千古传颂呢?

 

   诸葛亮可能对轮子的位置进行了重大调整,因为木牛根据记载是有前辕的,如果把轮子放在中间,前后两边都有人,可能是一个更合适的位置。重心后移之后,重量都放在中间了,前后的人主要起的是拉和控制的作用,承重量就减轻了,这和它不劳人力是相符合的,而这个发明是一个重大的发明。

 

                          攻城战车

   除了运输粮草外,在战场上直接参与作战的车辆越来越少了,这可能跟骑兵和步兵的兴起有很大关系。公元756年,唐玄宗执政后期,安禄山起兵反唐,攻到了长安城下一个叫做陈涛峡的地方,迎战安禄山的是当时的宰相房管,这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书生在这里打了一堂遗笑千古的荒唐仗。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讲解员张霞:当时唐朝的宰相房管他就动用了牛车两千牲,在咸阳县“陈涛峡”这个地方与安禄山之军就展开了一场战斗,结果房管是人畜大伤,最后就剩下了几千人。

 

    远在长安的杜甫听到房管战败的消息,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涛泽中水,页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时死”,以此来形容战役的惨烈情形。而用战车挡骑兵,盲目效仿古人车战的做法直接导致了这次战争的失利,随着骑兵的出现,车战在这时已经完全过时了。可是就在400年后,随着各种攻城战车的出现,战车又重现战场。

 

    1161年,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继位,这位年轻的君主拒绝承认金国的宗主国地位,并很快为抗金名将岳飞平了反,在这个时期,南宋积极抵抗金国侵略,一系列独特的战车被发明出来,在战斗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其实攻城战车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只是在宋代以后被发扬光大了。在2001年拍摄的魔幻史诗电影《指环王》中,我们看到了那些原属于东方的似曾相识的战车身影。

                揭秘车马中国的传奇故事

                             皇帝的车队

    除了在战争中使用车辆和马匹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车和马仍是不可或缺的,王族更是如此。尽管已过去了两千年,在山东临淄后李官村的殉车马坑遗址出土的十辆古车马中,马身上精美的饰品仍清晰可见,这种虎皮斑纹贝在当时非常珍贵,商代曾经被当作货币来使用,这种海贝在这里成了马笼头上的美丽装饰品。除此以外,车身上还有象牙和青铜的装饰,从这些历史遗存当中,可以一窥春秋时期贵族奢华的生活。

    尽管国力时强时弱,但礼仪车队的奢华程度从来都是有增无减,尤其是古代皇帝的出行车队,更是增加了许多专用的大型豪华车辆,在中国古车博物馆中,成列着一辆复原后的唐代金各,各就是皇帝出行时乘坐的专用车辆。在唐代,各车分为玉各,金各,像各,革各和木各五种,按照不同的出行目的乘坐不同的各车,车的左边装饰青龙,右边装饰白虎,制作极为华丽。

    在宋代的《大驾卤图》上,我们还能清楚地看到皇帝出行时的豪华场面。

           揭秘车马中国的传奇故事

    皇帝出行他是分为三种,一种就是大驾,一万人以上;再一个就是法驾;最后是小驾。这前面两辆车子,第一辆车是指南车,你看向上有一个木人,他手拿一个龙头拐杖,就是相传这个车无论向那个方向走他手里龙头拐杖永远是向南方。所以呢叫指南车,而第二辆车子就是记里古车,有两个木人,就是说每走一里路,就敲一下锣,每走十里路打一下鼓,它的制造原理就是根据车轮转动的圈数,利用里面的齿轮来带动这个小木人的敲锣打鼓的,后面这些就是当时随从大臣坐的一些车。

 

                        马和马镫的传奇

   在古代中国,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车马密不可分,当然,出于舒适性的考虑,牛车和轿子渐渐代替了马车成为代步的工具,但是,马还是有它的不可替代性,比如说战马,说到这里,我就有了一个疑问,中国早期的这些马是从哪儿来的呢?

 

   在后李官村殉车马坑被发现后不久,就有古生物物种专家调查后断定,这些殉马全部都是蒙古马种,根据推断,他们的来源可能是当时齐国北部的草原游牧部落,在和这些部落的战争中,这些马作为战利品被带回了齐国,而秦代以前,北方诸侯国获取马匹的方法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战争,所以在这段时期,中国的马都属于蒙古马种。

 

    蒙古马吃苦耐劳,很适合北方的环境和饲养条件,但是这种马有一个缺点,它们奔跑的速度不快,更适合做用来耕地的马。为了解决战马的问题,从汉武帝开始,中国开始改良马种,不断从西域引进优良的马种,这一时期最具神秘色彩的就是传说中的汉血宝马了。据说这种马体格健壮,奔跑极快,它的皮肤上由于携带寄生虫而会产生明显的红斑,人们将这种红斑形容成它在奔跑时流出的带血的汗珠。

 

    尽管通过改良马种,马的奔跑速度大大提高,更适合于作战使用了,但是,直到汉代结束,中原地区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作战骑兵,这一时期的骑兵都是作为侦察兵出现的,并不直接参与战争,按说骑兵速度快,杀伤力大,可这个时候为什么没有骑兵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马镫。

 

    在马镫发明以前,骑马是一件苦差事,人要靠大腿的力量,用力夹住猛烈颠跛的马以保持自身的稳定,这种艰辛可想而知。而当马飞奔或腾越时,骑士们只能用双腿夹紧马身,同时用手紧抓马鬃才能避免摔下马来。在这段时期,战争中骑兵的数量仅仅是步兵数量的十分之一。

 

    这是在南京象山一座东晋早期墓中出土的双马镫,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马镫,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物件,在军事上,它使骑兵上下马迅速,人骑在马上不易坠地,控制战马更加自如,马镫解放了骑兵的双手,增加了战斗力。在日常生活中,马镫使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人,甚至妇女都可以稳稳的骑在马上。骑马的姿势也更加潇洒大方。

 

    因为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世界的一项伟大贡献,马镫传入欧洲后被形象地称作“中国鞋子”。马镫的出现使重装骑兵走上了战场,骑兵代替了车战,扩大了战争的规模,大大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面貌。事实上,欧洲人是踩着中国人的马镫进入了骑士时代的,而这些都得益于一个小小的发明——马镫。

                 揭秘车马中国的传奇故事

    只有极少的发明像马镫这样简单,但却在历史上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催化影响。——李约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车的几个国家之一,车和马对于中国人来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902年,汽车从上海进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根本不知道它叫什么,就给外国汽车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铁马”,而1907年,当巴黎汽车拉力赛途径中国时,还是中国的马车把抛锚的赛车拉出了泥潭,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马车在大城市中几乎已经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汽车。但是车马的传奇并不会被就此忘记,在古车博物馆中,那个车与马的国度将在这里继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