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震惊世界的谢家桥一号墓

(2008-04-29 22:29:54)
标签:

文化

传奇中国

分类: 传奇中国

  位于江汉平原的荆州,自古以来乃兵家必争之地。2007年的冬天,在这片荆楚大地之下,出土了一座汉代古墓,震惊了全世界的考古界。

                  震惊世界的谢家桥一号墓

               本周日BTV3晚6:35《传奇中国》宏亮和您一同来探索这座汉代古墓!

 
                                     
 
 荆州市,位于湖北省的南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名城,老话说:“刘备借荆州,一借不回头”还有“关羽大意失荆州”,都是说的这个地方。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由于经济上的发展相对落后,荆州这座古城,才渐渐被人们淡忘。

 

  2007年11月,一个偶然的发现,使得荆州又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一时间,这个1万4千多平方公里的鱼米之乡再一次成为全国关注的中心。这次的发现是发生在荆州市北郊一个叫清河村的地方,当地有一座桥叫做谢家桥。平时,这座桥也不太引人注意,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有人在那座桥的附近发现了一座古墓。

                       

                                 贼看到了什么?
  
说起这座古墓的发现过程,也是挺有趣的。当时,有村民想在这个地方建一个鱼塘,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一个被封存了近两千多年的秘密就要被他们揭开了。村民在挖土的时候只是发觉与一般的土不一样,但他们并没有多想。而这些层次分明的土壤却引起了几个过路人的关注。

 

  其实,这几个过路人是盗墓贼。他们看见那些土层的底层,是考古界称作的五花土,是古人在挖土坑墓时,会将坑中各层颜色不同的熟土和生土挖出来,下葬后再将这些混合土回填坑中而形成的。在一般情况下五花土是发现墓葬的线索。于是,十一月十三号的晚上,这伙盗墓贼开着汽车来到谢家桥,准备盗取墓中的古文物。

 

  就在他们挖土的时候,当地的村民听见了挖土声,村民们也不知道盗墓贼的意图,只觉得他们行为可疑,就给派出所打电话。当地有两家派出所都接到报警电话,先后派人赶到现场。将其中的一个盗墓贼当场抓获。经过盘问,那个盗墓贼也不敢隐瞒,老老实实地交代一切,大家才知道那个地方原来是一座古墓。

 

  这次的盗墓事件,立刻引起了荆州市文物局的高度重视。第二天就派鉴定小组到现场进行勘探鉴定,经过研究,决定马上对这个墓葬进行抢救性的发掘。由于这座古墓是在谢家桥附近,所以当地的考古学家就把这座墓命名为谢家桥一号墓。

            震惊世界的谢家桥一号墓

                                     面纱即将撩起
  
通过荆州博物馆所了解的情况,这块地方应该是一个战国、秦汉时期的一个墓地,在谢家桥的周边,也就是秦汉时期的南郡的郡制的治所,这个郢城的东边北边这一块,埋藏着大量的秦汉时期的墓葬。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在灭掉楚国之后在当地设立了行政中心,就位于今天荆州古城的东北郊。后来的人们为了纪念楚国,就把这座古城称为郢城。如今我们还能看到当年土城墙的遗迹,这座古墓就是位于当时城外的东郊。

 

  发掘的筹备工作火速地进行,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因为只要行动一慢下来,会不会又有盗墓团伙抢先一步,他们的盗墓设备也一点不比考古工作者的差。于是各相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只用了七天的时间,就完成了申报和发掘的准备工作。荆州博物馆、文物局以及文物保护中心的考古工作者们都参与到了这次的发掘行动中;当地的武警及公安,也积极配合,担负起保护古墓的重任。

 

  荆州博物馆馆长王明钦是这样描述的:“第二天我们也早上就去了,上午去了以后就揭开一块椁盖板,结果一揭开以后,发现底下的一层椁盖板下面有一层比较薄做得很精致的,那样一层这个也是内盖板,专业称法就是分板,分板也是保存得很好,这样我们就又及时的进行了研究,觉得这个墓葬的保存可能非常好。”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整个荆州市顿时热闹起来,这座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墓又能给我们的考古界带来什么样的新发现,这引起了当地人们极大的兴趣。

                          

                                 挖掘现场的震撼
 
当地的电视台也为此连续七天现场直播谢家桥一号墓的发掘过程——

  我们可以回顾一段荆州电视台的直播内容:“现在是下午的两点五十分,我们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已经到来了。这个墓室的分板已经被揭开了一角,我们马上就有很多谜团也将随之解开,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揭开第一块分板时,通过摄像机镜头可以看到,经过两千多年后,棺内已有积水浸入呈墨绿色,上面漂浮这一些物件形似漆木器......”

             震惊世界的谢家桥一号墓

  荆州博物馆馆长王明钦告诉我们:“因为这个墓葬在一揭开分板以后,里面的积水是比较深的,椁室有一点二米,但是起码有八十公分的积水,这样揭开以后,看到的就是一些积水,当然有一些比如说丝囊,还有有一些漆木器,是因为这个水的关系它浮在上面了,那么还有更多的随葬器物是沉在下面。”

 

  这里有一个常识,就是考古工作者在棺椁积满水的情况下,只能用潜水泵一层一层的将积水抽出,避免水中的文物受到损坏,最后,棺椁的全貌渐渐地显露出来。这个墓葬的结构比较特殊,椁室内是分了东西南北中五个室。在这种规模不算很大的墓葬中,分成五个室的情况是很罕见的。

 

  这个棺的四周有门窗隔着,门窗都是可以活动的,建造者的目的显然是方便墓主人的灵魂自由的出入。然后隔开的门窗外面就是那几个厅室,这个墓属于四室一厅,一个就是墓主人的卧室,四边有四个室,东边主要放的是铜器,西边放的是陶器,南边放的是木器,北边放的是陶器、漆木器、还有什么竹篓、竹筒。这些竹篓里面还装有大枣、小枣、板栗,然后竹筒里面油盐酱醋这些东西一应俱全。这个墓葬规模大、保存的很好,文物出土文物非常精美。

 

  发现了如此大规模的陪葬品之后,考古工作者都小心翼翼地将这些珍贵的古文物从棺内取出,这样就可以腾出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处理古墓中最重要的部分----主棺。当人们一打开分板以后,发现这个主棺棺盖上有一些丝织品样的痕迹,这应该就是专业上叫的棺罩。

 

  所谓的棺罩,就是遮盖在棺材上的丝织被子,是用来保护棺木的。这些丝织的棺罩一共有四层,而且都保存完好,这使得考古工作者非常的兴奋,因为由此推断棺内极有可能是一具完好的古尸。为了尽快确定谢家桥一号墓能否出土完整古尸,大家就准备把棺木运到一个适当的地点再开棺。

 

  当时就在现场的,荆州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杨开勇描述道:“这个主棺在现场我们为什么没打开,就是因为这个墓葬规模比较大,保存得比较好,出土的文物比较精美,而且就是跟以往的材料比,我们就是很希望它像荆州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那样的出一个古尸,那样的话又是很重大的考古发现。”

                        震惊世界的谢家桥一号墓

                                        期待惊喜
 
人们的情绪一下子又被调动了起来。正在开挖的古墓和凤凰山168号墓的结构、规模如此地相似,谁都会设想:难道这两座古墓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吗?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凤凰山168号墓的情况是什么样的。1975年,在荆州市北郊的一个叫凤凰山的地方出土了一座汉代古墓,这是继长沙马王堆汉代女尸出土之后的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那么这座凤凰山168号墓究竟有什么重大的考古发现呢?

 

   当年考古专家打开棺木之后就发现了一具保存完整的男尸。后来就给男尸做了解剖,将其内脏以及尸身都妥善的保护好,存放在荆州博物馆的展厅里。今天,凡是到博物馆来参观的游客都不会错过这个展厅。经过两年多的研究鉴定,最终确定了这具男尸也就是墓主人的身份,这个墓主人名叫遂,是个武大夫,也就是汉代的第九级爵位,下葬于汉文帝十三年。正是因为凤凰山168号墓的出土,带来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因此考古学家们对这次谢家桥一号墓抱着很高的期望。

 

   在这里,我们再给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个考古界的常识,由于汉代以前的王公贵族往生以后所使用的棺椁通常都是木制的,而在汉代以后的棺椁椁室,都是采用砖块砌成的,所以由此可以推断,谢家桥一号墓是一座汉墓。

 

   因为在这个事先荆州博物馆里也进行了准备,把所有装文物的房间,这个放棺、准备开棺的房间进行了一些整修,首先是个卫生问题,然后消毒,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全面完成了,所以就把这个棺在二十七号这天把它运回来了。安置好棺木后,考古工作者就开始准备开棺工作了。由于这个古墓的规模不小,大伙儿都开始猜测墓主人的身份,一时间众说纷纭。

 

   考古学家有一句行话说得好,就是考古学的魅力是永远都不知道他们在发掘的过程中,下一锹土铲上来的会是什么。而谢家桥一号墓的棺木即将被打开,里头会有什么新发现呢?

                           震惊世界的谢家桥一号墓

                                 悬念才刚刚打开
 
“开棺这个棺盖很厚重,然后局部有生漆来封口,那我们就是采用那个绒布,再做一些木削子,用布包着木削子,打进棺盖里面.”荆州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杨开勇回忆当时的情况,描述的很是详细:“我们从不同的几个部位打进去,然后请了八个人,都是身强力壮的八个人,慢慢的把这个棺盖松动,然后把它(棺盖)抬到一边上。”

 

   这次的开棺事件十分轰动,引起了国内众多媒体的关注,棺木逐渐被打开了,里面有没有完整的古尸呢?我们可以再次回顾一段当时的中央电视台的现场报道:“工作人员正在为刚刚开启的主棺进行着清理,其中的东西并不像我们先前所想像的那样会一目了然,虽然文物满箱,但是全部浸泡在了水里。人们只能看到的是一些丝织物的残片.”

 

  看着这满满一棺材的黑水,底下潜藏着什么呢?考古工作者还得费尽心思,去把棺内的沉淀物打捞出来。经过一番周折,眼前只看到一些骨骸,并没有尸身。尸体没了,就剩下一些骨骸!这和大伙最初的期盼差远了,凤凰山168号墓的成果并没有在三十年后重现。那些丝织的棺罩保持得如此完好,尸体却保不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由于开棺的结果和当初的预测相差很远,大家又马上对为什么没有尸体产生了更大的疑问。

  专家们也都在探索原因,大家各抒己见,积极地分析各种可能性。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吴顺清认为:“主要的原因,第一个它埋葬的深度不同,再就是他的密封性他这棺材不好。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下葬之前它就已经是腐烂了。这样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就是因为我们开馆以后,棺上面有很多跟蛹一样的那种壳,我们就证明他是下葬以前已经腐烂了。”

            震惊世界的谢家桥一号墓

                                    神奇的丝绸
  
尸体是没了,这给了考古学家们一个极大的考验,他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去鉴定这个墓主人的身份呢?在棺内是否还有其他重要的发现?这些都需要他们一一去探索。在没有尸身的情况下,考古工作者把焦点放在古墓中的陪葬品,希望藉着研究这些古文物的过程中,能够揭开墓主人的身份。在众多出土的文物之中,最珍贵的就是这些经历了两千年,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丝织品。它们的存在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丝织品的保存,尤其是文物保存是不好保存的,丝织品保存下来是难度比较大的,它如果水温比较高的话,经常的泡在水里面它照旧失败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吴顺清的观点是:墓葬前期应该是水温很低,这样才对丝织物的保存有利。

 

   除了吴主任所说的那些因素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些丝织品的质量好,毕竟两千年前的大自然环境并没有受到太严重的污染,当时的蚕吐出来的丝,质量是比较好的。从鉴定身份的角度来看,在当时能够拥有这么多优质的丝织品,足可证明墓主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不低。

                震惊世界的谢家桥一号墓

                                     惊喜还有多少?
 
 这次的发掘中,再有就是一个铜的蒜头壶,它是秦汉时期很流行的一种酒器,不光是在荆州,在其他地方都有很多铜的蒜头壶。关键是在这个墓葬中,这次壶口是用的木塞子盖的,最让人难以想象的正是这个盖子——木塞子,在木塞和壶颈之间用一段棕绳连着,这个棕绳居然还保存完整!

 

   这是考古学家在汉代古墓中初次发现的绳子,十分罕见。另外,在杨所长的工作室里,杨所长还给我们介绍了另一件罕有的文物:“这里有一辆四匹马拉的车,是木制的,马头跟马身,还有一些丝织的缰绳连接起来,然后一些马上面的部件都是比较精细的,还保存的很完好。我们用小毛刷子把淤泥轻轻的洗掉,然后保湿,这个发现在全国来说是比较少见,特别是在荆州地区的话是可以说是首次出土这样的四匹马拉的车子,而且很特别的就是这个车子,还有车箱上面还有一个丝织品的车篷。”

 

   根据对这些丝织品以及木马车的研究,考古工作者大概可以推测墓主人的身份极有可能是两千年前汉代的一位中等官员,但是这种推测也还只是推测,毕竟他们还是缺乏强而有力的证据。最后,有一样发现,终于能够让考古学家们证明墓主人的身份了。

 

  在整理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又发现了有一捆简牍,通过这个简牍的一个记载,就可以把他的身份下葬的时间搞得比较清楚了。那个牍,就是一小块小竹板或者小木板,可以写一段话。在荆州出土的就是一般的一种叫告地书,它就是告诉地下的阴间的主宰这个墓主人是什么样的身份等级,他带着什么样的随葬品,带着什么样的随从来阴间报道,然后请你就是说行个方便,这样一些内容。

 

   因为里头注明了墓主人的详细资料,有了出土的简牍,墓主人的身份就揭晓了。

   这个坟主人为女性,而且是姓恚(hui,四声),这是古代的一个字,姓恚,她几个儿子都有一定的爵位,有四个儿子。然后下葬的年代是吕后五年,就是公元前一八三年,距今(距出土的时候)刚好是两千一百九十年。等人类学家来对人骨进行鉴定以后,就可以鉴定她的年龄,还有有可能的话,还能鉴定出她的死亡的原因等等细节。

                          震惊世界的谢家桥一号墓

                                    没有句号的尾声
 
 就这样,开棺的结果虽然没有收获完整的古尸,但是值得欣慰的,就是墓主人的身份真相大白。我们一方面为考古工作者的初步探索成功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心中也在纳闷:这汉代的女尸尸身是没了,可是那些丝织品以及木制品,却能保存到今天,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否和当地土壤的碱性有关系呢?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专家说:这个古墓的保存主要跟地下环境有关,有古人说,就是木头在水里面,是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是百年。所以水温比较稳定,古墓保存的一个先期条件,如果是地下水温不稳定,像北方为什么保护不下来,主要是地下室温太低,不稳定,下雨的时候就湿的,不下雨的时候是干的,所以干干湿湿它容易坏。

 

   而这个地方长期的地下湿度比较大,长期浸泡在水里面,这样地下的湿度比较大,对木头的保护有利,所以保存的很好。

 

   原来荆楚大地上的古墓,是因为长时间地浸在含有碱性的水里,才能经历两千年依然不朽。如今,荆州的考古工作者依然在默默地研究谢家桥一号墓的出土文物,等到他们正式对外公布研究成果的时候,肯定会为中国的考古史再添上辉煌的一页!

 

特别推荐:揭秘中国最短命的钱币传奇

         翡翠狂慈禧的一段秘史!

         80后新生偶像手记

          让电视为四川留下记忆!

          用眼睛追问阴谋:十三朵玫瑰

         揭秘紫禁城里官最大的老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