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报》2012年5月8日)
 
试着回答“师昌绪之问”
□曲征
 
   
“我看到一项国际评估组织对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中国孩子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这是为什么?”最近,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在中国科协举办2012年首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说。
   
中国孩子计算能力第一,而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想从现行教育状况方面,探讨一下教育对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方面的缺失,不当之处,还请诸位同仁共同商榷、共同探讨。
   
毫无疑问,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人才必备的要素,尤其是杰出人才,更需要具备想象力与创造力。与计算能力相比,想象力与创造力更加重要。但是,是什么因素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呢?
   
一、“标准答案”扼杀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咱们过分强调了知识的传授,过分重视了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量,即分数多少,成绩高低。尤其是这种考量的权威标尺——“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桎梏了学生的想象力。有道语文试题:冰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有个学生的答案是:变成了春天。多么富有诗意,多么富有想象力!可是这个答案最终被判零分,因为标准答案是:水!前不久,一位法国教育心理专家给上海的小学生出了一道题目:一艘船上有86头牛,34只羊,问:“这艘船的船长年纪有多大?”
结果有90%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是86-34=52岁,只有10%的学生认为此题荒谬,无法解答。而在法国小学做试验时,超过90%的同学提出了疑义,甚至嘲笑老师“糊涂”。事后,那90%的上海学生说“老师出的题总是对的,不可能不能做”“老师平时教育我们题目做了才得分,不做的话不得分”。有疑问才有创新,敢向权威挑战,才能突破权威的樊篱而去创新。可是,抓分数抓成绩“抓”走了学生分辨是非、敢于质疑的勇气,何谈什么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无垠的题海扼杀了好奇心。好奇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要素之一,可以说,没有好奇心就没有创造力。从幼儿园开始,有些地方就把孩子们拽上了应试教育的轨道,在校时间过长、课外作业成堆,他们玩的时间被学习挤得没有一丝缝隙。孩子们已经不会玩了!好奇心是在“玩”的过程中被不断刺激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玩,就休论培养好奇心了。
   
现在的许多幼儿园对幼儿采取过分严格、严厉的封闭式管理,让孩子谨小慎微、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心态,极不利于好奇心的培养,因为生活在一个拘束、恐惧环境中的人,是不会对事物产生兴趣的。
   
幼儿园是这样,小学、中学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对许多事物的好奇心被无边无际的题海撕扯得支离破碎。没了好奇心,也就没了求知欲,而表面上的勤奋努力遨游题海的所谓“学习欲望”,是被逼出来的,老师的加压、家长的絮叨,都做了逼迫的工具,离开了这些工具,谁还心甘情愿去学习?如今,一些学校的课堂已经成为“两极分化”的最经典的注释——真学习的,拼上命去学,不怕熬红眼,不怕掉斤肉;不学习的,桌上连本书也没有,一天到晚趴在桌上梦游周公。拼命苦学者,是因为升学有望,一切为了升学,而梦游周公者,则是升学无望,认为学了也没用,用了功也亏!这种功利色彩极浓的思想意识,是绝不会培养出好奇心和创造力来的!
   
三、成绩排名扼杀了自信心。要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必须要有自信心。那些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科学家,坚韧顽强,不怕失败,没有一个是自卑自贱自暴自弃者。而成绩排名,却培养了大批的“失败者”。以分数论高低、搞成绩排名,把许多学生的自信心“排”得灰头土脸。为了提高升学率,老师们最关注、最看重的是一个班级的前十名学生,而前十名只有10个人,剩下的40多个人就都成了“失败者”,最起码他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成功者”。这种失败的感觉过早地种植于他们幼小的心田,成为一生一世无法摆脱的阴霾。这种感觉让他们自卑,让他们自暴自弃。如此心态,何谈自信心、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四、“乖顺”教育束缚了心灵与身体的自由。目前的学校教育,制造出一种近乎残酷的“窒息环境”,要求学生们必须端端正正坐好,老老实实听话,不得乱说乱动。有些学校甚至将这种“窒息”程度作为考核教师的依据,谁“窒息”的厉害,谁就是“好”教师。
这种教育方式,封住了孩子的嘴,封住了孩子的手脚,学生完全变成了木偶,任人摆布。心灵与身体完全失去了自由,“乖顺”得失去了自我,哪还有想象力与创造力。
   
有篇题为《拽着太阳飞》的作者记叙了自己女儿在美国学校的读书经历。作者说,美国教育给她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光怪陆离”,教师没规矩,学生更是没规矩,教师不教孩子乖顺的说“Yes”,偏教他们造反说“No”……这种在国人看来“匪夷所思”的教育环境,却把作者的女儿培养成了医学博士,并以优异成绩受到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三位美国总统的特别关注。
   
五、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限制了能力的培养。许多教育评价的内容,需要死记硬背才能完成。而死记硬背记住的只是知识,却培养不出能力来。一位教育专家说:学生完全忘记学校传授的知识之后,剩下的能力的多少,才是衡量教育优劣的标尺。
   
……
   
要改变这种不利于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的教育方式,就必须改变分数至上、成绩至上的评价机制,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将素质教育真正贯彻执行,努力建成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自信心,使广大中小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尽管以上说辞属老生常谈,但是,要直面“师昌绪之问”,就必须直面现实存在的问题,想绕过去是不行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