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蓝色字“琅琅少儿国学”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转发分享到朋友圈

今天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启蒙读物?对于传统启蒙读物,我们该如何面对?
一、读,还是不读?
——当代孩子:用什么启蒙
也许是因为担心输在起步线上,对于孩子的启蒙教育,当今的家长们别提有多重视、多上心啦。可是如何启蒙、用什么启蒙?不论是先学拼音还是先学写字,不论是先学音乐、美术还是英语、算术,有一点决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孩子怎样做人。对此,不仅家长们感到茫然困惑,就连一些专家学者也莫衷一是。
作为传统启蒙读物的代表作品,《三字经》、《弟子规》历史上就有众多“粉丝”,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读物教育孩子,成为不少家长和学校的选择。一些教育界人士指出,作为我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教材,《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儿童道德丛书》,至今仍是适合孩子阅读、背诵的启蒙读物。一些幼儿园园长认为,《三字经》合辙押韵、音律优美,有利于从小培养幼儿对古文的美感和学习兴趣,开发幼儿心智。

“自问世以来,在现代学校教育普及以前,《弟子规》都是不少私塾先生选用的重要教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弟子规》偏重讲规矩,教导我们要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做起。如今的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多,但很多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应有的规矩。知识和规矩的失衡,事关孩子的前途和命运。”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天清晨经过江西省德安县的一所幼儿园,人们都能听到孩子们齐刷刷地背诵《三字经》,在这里,《三字经》是每天早读的必备内容。早读时,老师只是带着孩子们跟读一遍,并不讲解具体含义,但不过一两个月,大多数孩子都能非常流畅地背下来。然而,《三字经》、《弟子规》等我国古代社会的儿童启蒙教材,是否还可用于当今社会?是否有利于如今孩子的认知发展呢?
二、删,还是不删?
——传统读物:是否需“过滤”
在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书目里,《三字经》《百家姓》等也赫然在列。新修订版《三字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以选修课的形式在全国许多中小学推广。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批准实施的一项世纪性文化基础工程——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面向学校在全国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美文诵读活动。《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都被列为“诵读教材”。
针对这些现象,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夏维中指出,“传统文化毕竟是传统社会的产物,时代变化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完全照搬原来的一套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传统文化进行一些必要的梳理、评价和选择,是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做的工作。”他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回顾关于删减传统启蒙读物的热议,“过犹待,百步余”颇受诟病,不少人认为,“这种不合时宜的繁文缛节,是对儿童天真活泼精神的扼杀”。一位专家指出,《三字经》等中的一些糟粕思想和今天的社会发展不相符合,给孩子的读本应该是经过删减、更适合孩子阅读的。对此,与其将“糟粕”一删了之,不如合理地加以引导。“传统启蒙读物不能僵化地灌输给孩子,否则就把孩子教成‘木偶人’了。其实,只要引导得好,把握好整体精神,就不会走偏,或不会偏到哪儿去。”
对一些地方下文禁止全文推荐《三字经》等的做法,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表示不赞同:“原来的东西就应该保持原样,精华也好,糟粕也罢,讲授的时候可以对其进行点评。”他认为,应该相信学生有时代眼光,有分析问题的能力。“现在有多少东西腐蚀孩子的心灵啊,”一位重点小学的老师不认为“提纯版”《三字经》、《弟子规》能带来根本性变化。“学生成长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熏染,与其在教材上给孩子们打造一个‘无菌环境’,不如教给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样,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才有‘免疫力’。”
三、经典,还是“速朽”?
——教材建设:亟待研究加强
“孩子的价值观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在社会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学生易受不良思想影响,因此,更应该追问社会环境和我们的教育方式。”湖北黄冈市高中语文教师周洁说,“我教了20多年书,没见过学生因为学了《孔雀东南飞》就自杀殉情,也没见过学生学了《孔乙己》就去图书馆偷书的。”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关键不在于所读的文本本身,而是正确的引导。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光芒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大学文科生的观点片面,缺乏独立思考和辨析能力。“这次删节传统启蒙读物,与‘鲁迅退出教科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暴力论’等思路一致,是对中小学生思考能力、辨析能力的不信任。”“要完整地了解文化,就应当允许学生接触原著,在全面了解后正确解读,进而‘取其精华’。”“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东西,当然不可能完全契合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张光芒说,如今来读,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作现代阐释和转换。《三字经》也好,“四书五经”也好,对学生而言,“去其糟粕”同样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指出:《三字经》、《弟子规》既然流传了那么多年,应该有其科学性在里面。对于有的地方对传统启蒙读物进行删节,他表示,可以理解他们的想法,但删节应当认真研究论证。例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不是有环境决定论的意思?“昔孟母,择邻处”是不是也有环境决定论的意思?那么为什么前面的没删,后面的就一定要删掉呢?王登峰表示,对于孩子需要什么样的传统启蒙读物,应当进行论证研究,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推荐不同的读物,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引导,而不是禁止。
对传统启蒙读物的争论,反映出人们对优秀启蒙教材的呼唤与期盼。教育界人士表示,今天的教材不应当是“速朽”的东西,而应成为明天的经典。在国家着力推进教育改革的今天,应当花大力气进行教材建设。应当充分借鉴优秀的传统启蒙读物和国外儿童读物,研究开发适合21世纪孩子心理和兴趣特点、为大多数孩子所喜闻乐见的好读物、好教材。
(来源:节选自人民网-文化2011年02月18日,源自《人民日报》。作者:张烁。)

【琅琅免费试听课报名方式】
编辑孩子姓名 年龄 联系方式,发送至手机18068359178 张老师
【学校地址】
东林校区:无锡市解放东路867号东林书院来复斋
荣巷校区:无锡市梁清路荣巷历史文化街区太伯书院
【关注我们】
琅琅微信公众平台:langlangwh
琅琅少儿国学QQ群号:305700757
中国娃学中国文化
琅琅少儿国学
国学教育领导品牌
国学文化传播大使
微信公众号:langlangwh
如您觉得文章受用,请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