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育儿】守信一生的人

标签:
育儿 |
编者按语:
多年以前,我读到下面的一篇故事,曾经非常感动和佩服西方人的诚信。后来在游学西方时,遇到许多守时、守信的朋友,他们的言行,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西方文化连数字的表达,都要用大拇指伸出来表示数值为“一”,大拇指在生命实相中通于内臟的脾胃,脾土主信。“一”既是一个最小的数值,也是能够与○相结合而化生万的最大数值,是一切事物生成的母体,虚无生万有,用一就足够。在有相的世界中,信土的确是万物的生养之源。这种生命活动现象也同样说明西方精神文化的典型特征应当是守信。
我们还是先读一下这中外两则能够引起心灵震撼、脾胃为之温暾的故事:
《罗迪的承诺》
平凡而伟大,“我幸福,因为我无愧于我的承诺。”
从此,罗迪家一贫如洗。他们失去了住宅、积蓄、存款和所有的一切,连家里一块稍好的红地毯也被人当债务拿走了。一位银行家对罗迪说:“银行遭遇抢劫,这是天灾人祸,既然已经宣告破产,你就没有任何责任了,存款也不用还了。”罗迪说:“法律上也许是这样。不过,我个人是要认账的,这是信义上的债务。今后我一定要归还!”
罗迪为了还债努力奋斗,他白天杀猪,晚上为人补鞋,还发动大一点的孩子上街卖报,帮人搬货物。一家省吃俭用,积了一点钱,有了一定的还债条件了。罗迪听说一位储户患了重病,生活困难,他就把那位储户十几年前存的177元还清了。
以后,罗迪一家积了一点钱总是先还给最困难的储户。罗迪听说一位身患重病的寡妇无力抚养孩子,罗迪首先还给她一百元,另外每月还她十元,使她付清房租。罗迪还听说一位储户欠了税,有坐牢的危险。20年前他在罗迪这里存了一笔钱。罗迪连忙找到他,还了他的存款,使他免受牢狱之灾。但由于时间太长,许多储户记不清了,罗迪就在保险公司、教堂、开发商甚至是当地报纸上刊登广告,寻找存款人。他从一篇新闻报道上,发现加利福尼亚有久未寻到的当年三位储户,他便把存款分别寄给了他们。他们异常感动,其中两个人把存款退了回来。请他转寄给别的穷人或他们的孩子。
罗迪通过牧师的帮助,找到了90里外的一对老年储户。罗迪踏着深深的积雪,来到了他们家。几十年来,他们的存款凭据都丢失了,但记得当年罗迪的储蓄银行的位置,街角的当铺、铁匠铺等。罗迪认为,他们的说法是对的,便按他们提供的数目给他们兑现了存款。
1946年圣诞节前夕,银行被抢31年以后,罗迪还清了250位储户18000元存款。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散居各地的罗迪的子女也再次团聚在一起,此时罗迪向过去所有储户或他们的子女寄出了一张贺年卡,贺年卡上附了几句话:“我,佛兰普科斯·罗迪曾经经营一家储蓄银行。1915年该行遭劫后,被迫停业,但当时我曾向各位保证,日后必将存款归还。经过多年的奋斗,我们兑现了诺言,现在还清了所有的存款和利息,诚感欣慰。祝大家圣诞快乐!”
当最后一张贺卡寄出以后,罗迪说:“我幸福,因为我无愧于我的承诺!”
编者手记:
无愧于承诺,就是守信。西方人大多数都具有恪守承诺的做人原则,这既是源自于文化和教育的背景,也是源自于社会共识、相约成俗的精神力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同样沉淀积累着无数的恪守五德而做人的故事。古代即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的评判。那么,在当今人们感叹道德情操今不如昔的情况下,我们的道德传统文化精神,真的销声匿迹了吗?最近,我十分欣慰地读到一则带有图片和影音,可信度极高的一则新闻,录成文字与大家赏析共鉴。这一则发生在“中土” 大地上的故事,可以为我们解惑。
江西上饶一八旬老人替父还债67年
央视国际2012-08-17发布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新闻是有关诚信和善良的。在江西上饶县有一位87岁的老人叫郑一栋,他从17岁那年开始,用了67年的时间,还清了父亲欠下的债。
这位郑一栋老人,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他家在当地开了间榨油坊,1942年的一天,他的父亲和哥哥被前来抓壮丁的保长打死,乡亲们存放在他家的油料和现金,也被小偷偷光了。面对年迈的母亲,和当时只有7岁的弟弟,郑一栋决定一个人扛起家里的债务。
“父亲死的第二年,我就挑担了。累我不怕,我要把父亲的债要还清要紧。”从1943年开始,郑一栋靠做挑夫挣钱,还了10户人家的钱。但是在郑一栋父亲留下的账本上,还有106户村民的债没还。新中国成立以后,郑一栋参加了工作,但由于要赡养老人和抚养5个孩子,他一直没有能力还债。
直到1989年,64岁
“他(债主)死的时间,他家的财产归谁所有的,每年清明节谁去扫墓的。我找这个人。”他们债主的子孙们都说“这么多年的债,我根本就不知道,你能来还的话,我相当感动啊!”
10多年里,郑一栋走遍了两个乡镇的18个自然村,终于在2009年,找到最后一位债主,把父亲当年欠下的13600多元的债务,全部还清。“还掉债的那天啊,我的脚都轻掉了。我回到家感觉啊,这块石头谁给我搬掉了。做人啊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要有信用。”
编者手记:
这一则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诚信故事,真是无独有偶,地球村的信息是相通互连地具有相似性。这一则真实的故事与发生在美国的故事,在精神文明内涵上更胜一筹。因为它不仅仅只是单一的诚信,而是信仁结合一体的“父债子还”!
故事的背后更深刻地彰显着中华道德文化一元论的系统性。孝道亲情自然地与诚信完美地结合成为一体。孝道亲情是仁德的一个分支,表现在我们的食指中。如果说发生在美国的故事,如同一个人伸起了自己的大拇指。那么,发生在中国当今社会中的这则故事,就如同一个人同时伸起自已的拇指诚信和食指仁爱慈
在当今世界各国道德信仰和观念普遍开始滑坡的今天,我从这则故事中,看到了中国道德文化复兴的土壤,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读完这两个感人的故事,你的心灵肝仁脾信产生了同频韵动的温暾感应了吗?静下心来,反观体内感悟一下,即是读善书、闻善信而“为学者日益”的学习方法,坚持使用定会大有裨益。
幼儿养性、童蒙养正!请点击右上角分享朋友圈!
感谢您对东林·琅琅少儿国学的关心与支持,未关注我们的微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的“东林琅琅少儿国学”即可添加关注;搜索微信号“langlangwh”或扫面下图二维码也可添加关注。
http://mp.weixin.qq.com/mpres/htmledition/ueditor/themes/default/images/spacer.gif
http://mmsns.qpic.cn/mmsns/0r6TYTOEV0M7DSAOZ8lDRBTQVZEyB6TWaibMoBLT2C4yBzndZhw4acA/0